以兴趣为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微课教学资源的优化研究
【学位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83-4;G434
【部分图文】:
图 2-1 检索“微课”的论文发表数量统计图微课在新的信息时代蓬勃发展起来,通过相关微课的统计和分析,关于微课的发展现状具体如下:在国内,胡铁生[1]首次提出“微课”的定义,微课是指在一定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针对特定的知识点,用视频形式展现出来一种教学活动,并阐述了微课的组成、特点和分类。笔者文中有关“微课”的定义即是基于此论述展开的。随后,陆续有不同的学者对“微课”作各式各样的定义,他们试图更全面、更具体的概括“微课”的内涵,但大体上与胡铁先生所提出的概念相似,且在理论上并未实现较大突破。笔者认为,“微课”虽然受国外的影响传入,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中国化”,中国的“微课”是具有中国内涵的“微课”,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与国外的“微课”内涵与理念(中西方的教学方式与理念本身就有本质上的不同)有较大差异。所以,关于微课的定义,既要考虑到中国的自身环境因素,又要考虑现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网络逻辑结构层次因素。换言之,在基本内涵之下,应考虑时代特点和地域因素差异。除了理念上的构建与讨论,以“微课”的横向发展情形审视之,目前对于微课的研究,主要是从“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微课的推广应用”两个方面展开。
图 2-2 检索“微课”并含“体育”的论文发表数量统计图如图所示微课在近几年走进体育的研究领域,并在近三年呈现飞速发展的状态,各学者和专家分别对体育微课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探讨出体育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并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其中在关于体育微课的研究中,硕士论文较少,关于其代表性的研究具体如下:薛飞娟[1]依据微课程的设计,对高校体育教学微课程的两个案例进行展示,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微课程的设计必须坚持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学科定位为导向,对知识进行合理、适度的选取、分解,内容创新,从而通过微课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变革现有的教学方式为新型的微课的教学方式。李海石[2]提出:微课在大学体育中实施在教学改革中有其重要的意义,并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微课的教学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赢得学生的好评,新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微课在今后体育学科的推广探索出光明之路。江芳林[3]将太极拳中的“搂膝拗步”作为微教学视频的设计对象,提出体育教学微视频的设计模式:以学习者为微课设计的中心,以教学目标为太极拳微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此次尝试是对体育学科领域进行教学资
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入的开发和整合,发掘体育微课教学资源的价值,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体育微课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对体育相关微课教师的一项调查中,许多教师认为要提高体育微课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要对体育微课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以提高其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青;;中外合作办学视阈下的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年22期
2 冯智慧;郑晓丹;;微课新界定: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和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老师[J];数字教育;2015年04期
3 王岚;张一春;;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年03期
4 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06期
5 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06期
6 冯霞;;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优化应用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7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04期
8 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4期
9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4期
10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晓奇;教学资源及其优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田琳子;微课情感化设计与实施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2 薛飞娟;高校体育教学中微课程设计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3 江芳林;二十四式太极拳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力文;山西省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与体育行为的相关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海石;微课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6 胡秀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7 赵玉璐;微课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王来印;高校微课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9 丁凡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兴趣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艾元元;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14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814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