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2 01:20

  本文关键词: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成性 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旨在对我国的生成性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探究,论文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生成性教学目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生成性教学目标的概述。首先,界定了生成性教学目标的涵义,指出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接着论述了生成性目标的特点,认为它主要具有过程性和内源性等特点;最后探讨了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 第三部分,生成性目标的生成条件。论文从六个方面对生成性目标的生成条件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述,其中弹性目标的设定是生成的前提条件,教育情境的关注是生成的基本条件,教学的交往与对话是必要条件,灵活的教学策略和动态的教学评价分别是生成的关键条件和支持条件,这有利于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实施。 第四部分,生成性目标的生成。生成性教学目标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在教学中创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就能活跃,生成也就在情理之中。生成是存在于一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活动之中的,也是在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论文主要阐述了要在互动中、生活中、情境中以及反思中实施生成性教学目标。 第五部分,探讨了生成性教学目标实施中应处理好的关系。主要是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论文论述了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之间的张力问题以及要摒弃随意生成的现象。接着分析了引导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实施,不能完全摒弃教师的引导,没有教师的适时引导,难以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成性 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20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部分 绪论9-18
  • 一.研究背景9-10
  • (一) 新课程改革的驱动9
  • (二) 对教学中“人”的追求和思考9-10
  • (三) 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关爱学生生命的需要10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0-11
  • 三.文献综述11-14
  • (一) 国外生成性目标的研究动态11
  • (二) 国内生成性目标的研究动态11-14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14-18
  • (一) 教学目标的本质14-15
  • (二) 杜威关于“经验改组改造”的认识15-16
  • (三) 博尔诺夫对“教育的非连续性”认识16
  • (四) 现代哲学的生成性思维16-17
  • (五) 生成性学习理论17-18
  • (六) 现代系统论思想18
  • 第二部分 生成性教学目标概述18-22
  • 一.生成解读18-19
  • 二.生成性目标的涵义19-20
  • 三.生成性目标的特征20-22
  • (一) 过程性20
  • (二) 内源性20
  • (三) 开放性20-21
  • (四) 复杂性21
  • (五) 境遇性21-22
  • (六) 关系性22
  • 第三部分 生成性目标的生成条件22-28
  • 一.弹性目标的设定——生成的前提条件22-23
  • 二.对教育情境的关注——生成的基本条件23-24
  • 三.教师的生成意识和能力——生成的重要条件24-25
  • 四.教学的交往与对话——生成的必要条件25-26
  • 五.灵活的教学策略——生成的关键条件26-27
  • 六.动态的教学评价——生成的支持条件27-28
  • 第四部分 生成性教学目标的生成28-37
  • 一.在互动中生成28-33
  • (一) 创设新型课堂29-32
  • (二) 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32-33
  • 二.在生活中生成33-34
  • 三.在情境中生成34-35
  • (一) 从自然生成中捕捉有用的信息34
  • (二) 从不确定生成中捕捉有用的信息34-35
  • (三) 从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捕捉有用的信息35
  • 四.在反思中生成35-37
  • (一) 反思什么35-36
  • (二) 如何反思36-37
  • 第五部分 基于“生成性目标”引发的相关思考37-41
  • 一.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37-39
  • (一) 坚持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辨证统一37-38
  • (二) 保持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之间的张力38-39
  • (三) 摒弃以生成为时尚的随意生成现象39
  • 二.引导与生成的关系39-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建军;基于生存论的教育意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项雪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75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775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6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