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学生质疑精神的缺失与重建——基于教材和教法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7-10-09 18:27

  本文关键词:学生质疑精神的缺失与重建——基于教材和教法的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创新型人才 质疑精神 教材 教法


【摘要】:质疑是指个体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带着问题意识看待事物,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批判、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追求真理的一种思维习惯。从教材和教法的视角分析,学生质疑精神缺失表现为学生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的缺失,可归因于教材内容的绝对性和封闭性、教学方法的机械性和被动性、师生关系的"权威—依存"性。要重建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必须提倡对话、互动的教学方法,营造开放、民主、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加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质疑精神 教材 教法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质疑和批判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质疑是一种品质、一种思维方式,更是探索的起点和创新的前提。只有质疑,才会有新发现,才会有新思想,才会有所创新。然而,在我国当下“满堂灌”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质疑精神往往从小就被扼杀。因此,重建学生的质疑精神,就成为当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王丛霞;生态文化:科学与人文走向融合的文化[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3 王雪军;;《老子》认识论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荆龙;小学口语交际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刘兵;钱宝琮:在中国介绍研究新人文主义的先驱[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黄跃庆;试论科学技术与法律的关系[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范安怀;高中政治课双语教学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6期

8 龙亚君;新课程与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1期

9 施小菊;高师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改革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刘景颖;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J];闽江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运武;田小山;;对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引入对话教学理论,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姜智红;论文明的多样性[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芮夕捷;信息处理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乔延鹏;自由、理性与创新[D];吉林大学;2005年

9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蒋红雨;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观念的生存透视[D];吉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芳;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白旭东;现代西方文化的哲学反思与当前主导文化精神的确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3 郭梅;高校扩招与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孙万菊;从建构后现代精神到建构后现代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艾战胜;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D];中南大学;2002年

6 杨爱华;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杨晓;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之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赵文正;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的人文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李彦丽;不同开展方式与学科学习成就对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闫建敏;中小学课程资源及其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春敏;;质疑精神: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9期

2 唐月红;王东红;曹荣美;刘萍;;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与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2期

3 刘群;;试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J];新课程(下);2011年05期

4 李Oz宁;;浅论学生个性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1年25期

5 杨保臣;;关于“中国式教育”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1年08期

6 余俊文;;浮躁的教育需回归几个理念[J];教学与管理;2011年22期

7 殷学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

8 艾伦;兴乔;;重视思想实验研究 促进创新人才培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8期

9 蒋红梅;;实施素质教育 需要创新型教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8期

10 李凤云;;论基础教育视野下班级管理中人文素质的构建与培养[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卓星;朴姬顺;;信息化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法的探析——信息技术型学与教的方式[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2 冯全彪;;实行导师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朱高峰;;素质教育与沟通能力[A];《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刘艳军;;浅谈一般普通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和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5 田静文;;在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聂荣华;;推行新型“双主”模式,推进教育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7 程家福;董美英;;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传义;;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9 陈淑英;;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10 周慧丽;;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国;努力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树华;培养创新型人才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N];河南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伦娥;提高应用水平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解艳华;教育要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平台[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谢靓;给创新型人才一片肥沃的土壤[N];人民政协报;2011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共同使命[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邓海平;要着眼于培养创新型人才[N];经济日报;2008年

8 记者  阮莉珠;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N];上海科技报;2006年

9 郑丽波 地区一中教师;当代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N];林芝报;2010年

10 徐和平;发挥科教优势 构建创新高地[N];湖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永兴;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姗姗;创新型校长成长条件与途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妍妍;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钱秀芳;创新教育观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吴琼;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丹;隐性课程:人格特质培养的有效途径[D];吉林大学;2008年

6 付东兵;支持研究性学习的立体化教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静;个性化服务在远程学习中的研究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8 陈明君;陆九渊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金斌华;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袁莉;“人文”视野下的教师角色转换[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01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01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f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