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主体性 主体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这一走向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传统的价值教育是以教育对象的可塑性为基础,往往采取"灌输"的教育模式,是教育主体性的展示,它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精神和灵魂的交流活动,不仅要有主体性,而且更应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主体性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的基础,主体间性教育是对主体性教育的丰富和完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诉求主体间性,交往式和对话式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实现的有效路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应强调在"人的实在"中交往、在"以人为本"中对话,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主体间性中有效实现。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党委;扬州大学法学院党委;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大学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模式研究”(项目号:11BKS07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实现机制研究”(项目号:09YJA71006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交往不断密切,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交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呈现出多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并存与交锋的景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3 高清海;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J];学术月刊;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孟三爱;;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性的伦理学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3 闫艳;;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9期
4 吕延;吕磊;洪光;;工具与主体——启发式教学与对话教学探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张跃忠;;论Seminar教学范式的现代价值[J];教育与现代化;2006年02期
6 胡海波;追寻人类本性的“类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7 邹诗鹏;表达这一个时代的高清海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8 徐涛;;我国近五年来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8期
9 陈乃林;人本教育观论要[J];江苏高教;2005年01期
10 郑召利;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1999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程广文;数学课程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赞周;实践活动论纲[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6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佳慧;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法理[D];吉林大学;2007年
8 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2 曹鹏飞;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语境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郑春梅;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华;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孟香云;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现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马红梅;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D];宁夏大学;2004年
7 叶琛;“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萍霞;走向主体间性的高校德育[D];苏州大学;2004年
9 韩小荣;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苗文玉;系统科学视域中的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熊川武;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2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6期
3 陈金明;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建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高清海;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J];学术月刊;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翠萍;张程彬;;浅论师生关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2 臧福伦;栾庆国;;课堂教学主体间性的实践探索——论“教学互动”的实质、形式及其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9期
3 徐建平;;浅谈主体间性德育的理论内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陈思莲;;主体间性理论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陈永光;;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主体间性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探析[J];福建电脑;2011年05期
6 仇丽君;潘洪建;;简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7 宋剑;;我国主体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进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1期
8 陈怡;季斌;;西部留守女童教育中的主体性意识[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9 安玫;;课程环境与课程组织的进化[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李长江;;对话教学的含义与性质[J];教书育人;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建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特殊性中寻找中国教育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2 王宗奕;交往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雁;论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文慧;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纪玮玮;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鲁彬;对话是一群人的狂欢—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对话[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沙琦;教育交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66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66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