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高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
本文关键词:从湖北高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从湖北高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
□
摘 要:
湖北省教育厅于2006年批准立项了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这些试点项目既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又显露出了一些影响创新与变革的制约因素。对此,我们必须强化多样化观念、优化与整合教育资源、创新体制与机制。
关键词:
分类号:
摘要:湖北省教育厅于2006年批准立项了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这些试点项目既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又显露出了一些影响创新与变革的制约因素。对此,我们必须强化多样化观念、优化与整合教育资源、创新体制与机制。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培养模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09)06-0062-05
模式是一个弹性非常大的概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表述,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这个概念目前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整体性、规范性、目的性、探索性、可模仿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多伊奇在其1966年的著作中对社会科学中“模式”的主要功能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模式具有构造、解释、启发和预测等多种功能。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具有上述特点和功能。它通过构建一定的培养目标、反映具体的培养过程并通过培养质量评价来保证研究生培养结果。也就是说,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三部分构成。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最初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德国的“以研究为主、导师带徒弟式的”“学徒式”模式。1945年,北京大学的研究生院提出研究生教育注重研究和课程并重的要求,由此形成了“专业式”培养模式的雏形。建国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对前苏联培养模式的照搬。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层次性的要求。1986年,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突破传统、单一的学术性培养模式而向应用性、多规格、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199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工程、法律、教育硕士等12个专业硕士学位,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一、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的背景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相对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此,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进一步强调了构建不同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为了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2003年又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并主要通过立项的方式加以实施。其项目类型有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及课程改革、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研究生国内访学、研究生出国访学或联合培养等。作为引导和示范,该计划主要用于支持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活动。同时,为了带动全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开展,教育部又于2005年1月印发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主管部门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据此,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推出了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湖北省教育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06年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首批立项16个项目,参与计划实施的部属高校有4所、省属高校有12所,涉及项目类别有:研究生创新中心10个、研究生培养及课程改革5个、博士生学术论坛1个。2007年10月,省教育厅组织省内同行专家对这16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不仅推动了旨在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促进作用
1 创新计划使研究生培养目标朝着多样性方向发展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的表述”,即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导向性要素,是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制约着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于培养模式的整体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当某种高等教育制度目标分化不明显、整个高等教育不太发达的时候,较高层次的教育(如研究生教育)就必然要承担起上述目标体系中的较多子目标,而不是单纯的研究、创造的目标。”当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时,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分化便成为可能和必然。湖北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便体现了这种多样性发展的趋势。例如,湖北工业大学的“轻工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研究生创新中心”项目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贯穿上下游技术,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距离,最终达到提高轻工业民族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武汉理工大学以培养“宽学科、厚基础、强能力”的研究生为目标,实施了“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武汉音乐学院的“湖北省音乐表演研究生艺术实践中心”以“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为基础、以培养高层次和应用型的音乐表演创新人才为目标,创建了音乐表演艺术实践团队;湖北大学“应用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项目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与技术的“社会人”为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
以前,专业式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能进行科学探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促进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专业式研究生培养目标中“能够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的成份正在逐步加大。这必然使得研究生培养目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
2 创新计划强化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探究性要求
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的组织性要素,包括培养年限、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和导师指导等。培养过程是否科学和合理,关键在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优化程度;培养过程能否适应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成长,关键在于培养过程中的各要素是否把探究性要求贯穿始终。
湖北省高校在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过程中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武汉音乐学院结合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全员参与”的要求,对音乐表演专业研究生的艺术实践实行了学分制管理,开设了《艺术实践》课程。该门课程的内容以音乐表演艺术家辅导、组织研究生音乐会或其他艺术实践活动为主,以研究生表演观摩、专家现场点评的形式进行授课,由此改变了旧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武汉工业学院“中部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研究生创新中心”为全体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平台,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独立验证等整个过程均由提出问题的研究生全面承担、自我负责,以此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实验室实行项目管理,研究生任何创新性想法都可以进入到创新实验室进行试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进人“创新型知识产权研究生培养中心”的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从2年改为了2~3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在国外学习研究一年;启动了“知识产权法学一中南一肯特项目”,规定:凡是参与“分学期制法学硕士项目”或“第二年共同培养法学硕士项目”并达到相应要求者,均可获得国内、国外两个法学硕士学位,为研究生规划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空间。长江大学面向石油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对进入“湖北省石油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学生实行“学校导师+基地导师”的双导师制,学校导师负责课程的学习指导,基地导师则指导学生选择和研究课题以及自主创业等。创新计划项目有效地利用了企业资源,推动了校企、校地合作研究生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该校2007年6月被授予“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称号。
3 创新计划彰显研究生质量评价的层次性目标
质量评价是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其实质是对培养模式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进行监控,并通过调节与反馈来促进培养模式各环节的优化组合,以提高培养质量。质量评价的范围包括课程教学情况、导师指导力度、学位论文考核等。在美国,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可以不做论文而以工程设计代之,授予工程硕士学位,要求“对技术和科学的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工程学研究生论文的主要标准是它应用工程工具解决一项有意义的具体问题时的首创性”;工商管理学科的硕士生可以不做论文或设计,而只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相应学位。因此,从研究生教育特点来看,“研究与创新”是它与本科教育相区别的根本标志。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以学位论文为依据来衡量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把硕士生是否有所创新和博士生是否有所创造作为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否合格的标志。
湖北中医学院依托“中医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项目,在原有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细则上制定了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考核体系。该体系将原来的40个学分的理论课压缩到20个学分左右,并在3~5个月完成,然后直接进入临床实践阶段;从思想素质、临床思维能力、归纳总结导师经验及诊疗体会、医疗文件书写等方面系统考察学生的临床能力,不要求学生写学术文章,而是要求对导师的诊疗经验进行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体会;同时规定,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不合格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中医学的发展既需要理论研究人员进行学科创新与发展的研究,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具有扎实临床经验的医生。湖北中医学院对临床硕士研究生考评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对培养质量评价层次化进行探索与实践,能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形成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格局。
三、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凸显培养模式变革的制约因素
1 研究生教育理念因素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是一项全局性、探索性的工作,涉及课程、科研、实验、交流、实践等多个方面。在推进这项计划的过程中,无论是创新计划的管理者还是创新计划的实施者,都在从社会需求的角度、从学校以及学科或专业的实际出发,积极认真地思考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研究生教育职能定位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创新理念在多数人的头脑中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创新计划中的一些成功探索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理念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理念作指导,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推进就不可能实现。
2 研究生教育资源因素
(1)导师资源短缺。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导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但是,我们对创新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的调查表明,现有的导师骨干队伍大多是在我国旧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下走出来的。尽管其知识底蕴丰厚且科研能力很强,但整体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有不少人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单兵工作状态,导师群体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导师在数量上和能力上的资源更显不足。有的高校为了解决导师资源不足问题,允许一部分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承担硕士生指导任务,或者允许一部分有科研项目的副教授指导博士生。这看似解决了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潜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问题将会日益显露。
(2)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政府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设立了专项经费,每个学校也都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了配套资金,但经费缺口仍然比较大。资金投入的不足,限制了很多学校研究生创新中心软硬件设施的建设,阻碍了一些创新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削弱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的深入开展,影响了支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以及对新的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与实践。
(3)资源开放度不够。不同高校之间人为的阻隔,使研究生教育各自为营、缺乏沟通与合作。在这种封闭的校际结构中,那些优秀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生源、导师资源、课程资源、实验设备等)无法在各培养单位之间开放。创新计划项目实施单位虽然在校企联合、校政联合、校校联合方面做了许多的探索性工作,建成了若干个开放性、共适性的基地平台和创新实验中心,但是因保守思想的束缚和操作管理层面的阻力,他们在项目规划与使用方面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对培养过程的创新并未起到很好的支持辅助作用。
3 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因素
(1)内部体制不完善。调查发现,有的学校缺少灵活的研究生管理运行机制,基本上是研究生院(处)与科研处“齐抓共管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运行”。科研处只对科研成果及其转化的“状态量”加以关注,这势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量”有所忽视,使“不以成果论英雄”的培养观念难以有效贯彻,使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经验不能及时总结,使创新计划项目的“示范性”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另外,招生制度、学时与学分管理、学位论文标准制定与管理、导师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也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外部政策不匹配。目前,行业的相关政策与高校的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对实践技能有较高要求的行业一般都建立了本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对职业资格证的获得均有较高要求。例如,有的高校反映,卫生部要求,只有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从医人员,才能做临床诊断医生;只有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人员,才能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在这种要求下,本科毕业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就不具备执业资格、在临床实践中就不能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单独管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诊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绩效评价未实施。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有利于项目目标合理性的判定,有利于偏差的纠正和项目的顺利实施。虽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教育变革的要求,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其实施效果的“诊断评价”,特别是对项目活动恰当性、项目目标达成度、项目执行效率与质量等的判断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
1 强化与固化多样化观念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起点
多样化是当今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征。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已逐步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分列开来,并且两类学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就业去向、价值取向也都迥然不同。从上世纪末开始,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开始从单一学术型向专业技术型和应用型等多种类型转变,使研究生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索。
一个创新计划或项目,就是一个新模式的发源地。因此,要不断强化与固化多样化观念,不断创新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创新培养目标,就是要使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无论是硕士层次还是博士层次,无论是何种类型、何种层次的高等院校,无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应当以多元化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使之在各自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类型的培养目标格局。创新培养过程,就是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各类学科专业,都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根据各自培养目标的要求,优化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创新招生选拔体制和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完善的培养路径,强化研究生和导师在学位论文工作中的自主性,形成目标管理与过程监控相协调的培养格局。创新质量评价体系,就是依照多元化研究生教育目标和质量观,制定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形成激励各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2 优化与整合教育资源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
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问题。从国家层面、从区域层面乃至从高校层面来看,研究生教育资源既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存在优化和整合的问题。这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革。
首先,优化与整合导师资源。在一所高校内部,整合跨院系的相关学科导师资源,形成导师组指导制;在高校之间,利用开放式的办学机制,通过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学术报告会、短期进修、暑期学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的一种形式)等多种形式,将某一高校的优质导师资源提供给其他高校的研究生分享。
其次,优化与整合实践平台资源。在一所高校内部,打破实验室的单位或个人所有制,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在高校之间、甚至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实践平台的开放机制,随时供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导师和研究生使用。目前,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过程中,一些高校内部建立的研究生创新中心应当在面向校内师生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其他高校开放的力度,使之产生重要的“辐射”效应。
再次,共享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成果。创新计划的实施必将形成一些对研究生培养有明显指导意义的成果。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应当及时推广应用。
3 创新体制与机制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动力源泉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支撑系统。一般来说,这种支撑来自三个方面,即政府、社会以及高等学校内部力量。高等教育改革成效也依赖于这三种力量的协调程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市场、大学这三种力量及其协调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主要动力源。
政府的作用应当主要是为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撑,包括:由重过程管理转向重目标管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重点运用立法、拨款、信息和评估等进行管理,由对学校内部事务过多干预转向主要拟定法规、规划、政策和为基层服务等宏观管理。
市场在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进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竞争观念逐步形成,竞争中的合作意识将不断增强,特别是资源配置渠道将更加多样、消费者的选择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研究生教育也将突破原有的计划体制而转向资源节约型(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环境友好型(创设吸引优质生源的良好教育环境)。
大学始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的主体,变革的动力必然首先来自于大学内部。因此,大学应根据政府角色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更新观念、调整办学思路,由主要依靠上级的指令、批示办学转向在政府大政方针指导下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责任编辑 董孟怀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本文关键词:从湖北高校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