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文化与自我概念转变—学生中心课堂的个案研究
本文关键词:小组文化与自我概念转变—学生中心课堂的个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CAIR课堂模式 学生中心 小组文化 自我概念
【摘要】:组织文化是小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外适应和对内整合所形成的共享理念。这些理念的有效性经过了实践检验,被奉为在感知、思考和感受相关问题时应取的正确方式。组织文化分四种类型:权利文化,角色文化,任务文化和人本文化。文化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产生初期,磨合期,规范期和表现期。无论何种类型的小组文化,在其形成的过程中都会对学生的自我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由以下两个本质方面构成:主我和客我。即,主观我和客观我,知者和被知者。自我概念实际是在主我与客我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一过程包括五个方面:无意识阶段,初步意识阶段,预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而学生的自我概念究竟能够达到哪个阶段取决于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 在观察导师CAIR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我概念变化程度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小组文化模式。小组文化越是强大越能够给学生带来大的自我概念转变。小组文化的强弱不同又取决于班级文化的三个因素:人际间的互动,小组内部合作和自我反思。一个可以自由交换思想的开放环境能够激发学生们去探索内在的自我。 作者实证研究力图揭示学生的自我概念在不同小组文化中的变化。在实证研究中,我们使用了两种研究工具:其一是词刺激测试,用于检测学生在组织文化中所形成的心理共享模式;其二是学生的月反思和期末反思,用于追踪检测学生的自我概念变化情况。 本次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有: 1在CAIR课堂中共形成了几种小组文化模式? 2在小组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小组各自有什么样的表现? 3在CAIR课堂中导致不同小组文化模式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4在自我概念的转变过程中,学生是如何表现的? 5CAIR课堂文化和小组文化分别是怎样对学生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的? 本文所得结论如下: 1CAIR课堂为两种文化模式(任务文化和人本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任务文化受课堂的基本规则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课堂环境,学生会严格要求自己。人本文化更倾向于关注课堂的人文因素,会更多的考虑个人感受和态度。开放的态度和相互鼓励是他们从课堂中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并且从这些东西中他们能够感到自我价值和内心的舒适。 2在初识阶段,磨合阶段,规范化阶段和表现阶段这四个小组文化形成阶段中,只有个别小组在前半学期达到表现阶段,大多数小组仍然处于磨合和规范化阶段。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所有小组顺利地经过前三个阶段从进入表现阶段。小组的磨合和规范化对于小组以后的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小组的成员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两个阶段,他们就会逐渐产生一种成就感并且乐意去谈论他们小组表现的过程。 3有三个重要因素影响着小组文化的形成:人际影响,小组合作和自我反思。小组合作的作用尤为重要。其次是人际影响和自我反思。合作可以为成员们带来互动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可获得更多的资源来完成小组任务,更加能够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来相互影响。通过人际交流学生们可以创建一个有益的环境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合作学习的小组文化。 4在CAIR课堂文化中,学生们要学会分享自己的观点并且在这一个过程中努力形成人本文化模式。这样一个包容性,理解性和道德意识和情感鼓励和支持的环境能够促使他们去思考内在的自我概念。在无意识,初步意识,预备,行动和保持等是自我概念转变五个阶段中达到第一阶段意识到需要改变的学生最多,而达到第三阶段、意识到新的自我的学生最少。主要变化区间集中于第一阶段无意识阶段,第二阶段有意识改变阶段和第三阶段预备阶段。第二阶段对学生的自我概念影响最大,第五阶段影响最小。尽管学生为自我改变做出很多努力,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成功的达到保持阶段。 5一个强大的小组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信任和安全的环境,唤起学生高昂的学习动机和对小组的忠实。在小组中他们可以得到同伴们的鼓励和支持,在共同的目标之下,他们不仅仅能够更好地团结一致更加能够意识到发掘深处的自己的重要性。然而对于组织文化较弱的小组来说,由于并没有较强大的支撑,当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回避或是缓慢的前进和自我转变策略。在CAIR课堂中,人本文化相对于任务文化要更加强大,因为在这样的文化中尽管小组任务有时会有难度,但是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坚守自己的信念,每个人的品格和观点都会得到应有的关注,他们会将小组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任务小组中,他们主要关注于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他们自我提升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知识技能的掌握。但是在一过程中并没有对自我的态度和情感上的反思,因此也就不能够发掘内心真实的自我。
【关键词】:CAIR课堂模式 学生中心 小组文化 自我概念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2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6-7
- 摘要7-10
- Abstract10-15
- List of Figures15
- List of Tables15-16
- List of Abbreviations16-17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7-22
- 1.1 The Origin of the Study17
- 1.2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7-21
- 1.3 Purpose of the Study21
- 1.4 The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21-22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2-57
- 2.1 Theories of group learning22-28
- 2.1.1 Cooperative learning22-27
- 2.1.2 Interactive learning27-28
- 2.2 Organizational culture28-43
- 2.2.1 Three different view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30-32
- 2.2.2 Organizaitonal structure32-33
- 2.2.3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33-43
- 2.2.3.1 Leadership37-40
- 2.2.3.2 Shared mental model40-43
- 2.3 Self-concpet and Self-concept change43-56
- 2.3.1 Self-concept43-47
- 2.3.1.1 Self-concept in social context45-47
- 2.3.2 Self-concept change47-51
- 2.3.2.1 Four different views of self-concept change47-51
- 2.3.3 Stages of Self concept change model51-54
- 2.3.4 Types of assessment of self-concept change54-56
- 2.4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on ACIR Class56-57
- 2.4.1 Theoretical Assumptions56
- 2.4.2 Research questions56-57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57-61
- 3.1 Participants57-58
- 3.2 Instruments and Data58-60
- 3.2.1 Word Association Test (WAT)58-59
- 3.2.2 Reflection59-60
- 3.3 Data Collection60-61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Results61-115
- 4.1 Analysis of the Reflection61-77
- 4.1.1 Stages of group 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62-69
- 4.1.2 Group culture formation elements69-77
- 4.277-87
- 4.2.1 Stages of self-concept change77-87
- 4.3 Comparision between strong culture group and weak culture group87-101
- 4.4 Word Association Analysis101-115
- 4.4.1 Frequency and rank analysis102-104
- 4.4.2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104-108
- 4.4.3 Comparision of WAT results from Group 6 and Group 2108-115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nd Discussion115-117
- 5.1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115-116
- 5.2 Discussions of the Research116-117
- Reference117-128
- Appendix128-131
- Appendix 1 Self-concept Change Stages of Sach Group128-129
- Appendix 2 Group Formation Source of Each Group129
- Appendix 3 Semantic Cores of Each Group129-130
- Appendix 4 Concept Mapping of Student's Group work130-1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涌,江志宇,秦光兰;大学生的个我/集体取向及其与自我概念结构的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付玉萍;崔艳嫣;陈慧;;二语心理词汇发展模式的历时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9年01期
3 郭德俊,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03期
4 毛瑞;万明钢;;可能自我:自我概念与个体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4期
5 赵立军;文化、自我概念与健康人格[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王凯;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6期
7 王海荣;;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对改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实效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8 赵必华;;国外自我概念结构与测量研究综述[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9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8期
10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全娟;英语学习自我概念对小组活动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2 刘伟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丹;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秦立芳;影响高中生英语合作小组学习有效性的因素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53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5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