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负增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9:17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负增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ICT环境 CT负增长 负功能 ICT异化 技术理性思维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教育、媒介素养、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目的都是要培养个体正确审视媒介与辨析信息的能力,其根本所在就是要发展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样,国家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先破之继而立之,即只有在批判的基础上才有所创新。所以批判性思维研究是教育研究中急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与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研究中,国内大部分论述都仅从ICT的正向功能的视角出发,研究信息技术环境对批判性思维的积极支持与促进作用。 本文基于混沌理论的思维视角,在长期教学实践调研的基础之上,突破以往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与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研究的视角,提出以下假设:信息技术(ICT)环境下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CT)呈现负增长的缺失状态。根据默顿的负向功能理论,从ICT的负向功能的视角,指出ICT对CT并非完全是支持和促进作用,ICT对大学生CT也存在负向功能作用,ICT环境下大学生CT负增长是ICT负向功能的体现之一;并从技术异化理论观点,论证了ICT异化导致的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为ICT负向功能的根本原因。即:ICT异化导致的技术理性思维方式,作为ICT的负向功能作用于大学生的CT发展,使其呈现负增长状态。 技术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追求计划,实用,效率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具有单向度的文化价值理念,单向度的目标,单向度的思维视角,并贯穿于教育价值和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过程的实践之中,造就了一种单向度的教育语境:体现为教育价值的功利性追求;教学目的的片面性;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学过程的程序化与机械化,线性化;教学情境的非民主化等等,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及有效参与性,从而影响思维的训练和发散,导致思维的僵化与刻板,批判性思维在此便失去了话语权和实现的可能性,负增长成为其必然趋势。 本文分别从实践调研,理论论证和案例分析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全文由以下七个章节构成。 第一章作为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以及研究内容的结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提出混沌理论,默顿结构功能理论以及技术异化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阐述了三者对本文的理论支持作用。 第三章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况和理论:综述和解析了恩尼斯的批判性思维理论,保罗的批判性思维理论以及费熊尼的自我调节理论。同时从批判性思维的要素、过程和特点论证了批判性思维的可塑性。最后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标准量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量表(CCTST),并翻译引进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批判性思维的专用量表CAT。 第四章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展开调查研究:首先,具体介绍了CT测量工具。其次,阐释了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最后对调查的结果数据利用SPSS进行统计和分析。 第五章利用本文的三个理论基础对实践调研结果进行归因分析,并结合现实中的教学设计现象作为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 第六章在实践调研和理论论证基础上,通过上述案例分析,进一步分析提出了ICT环境下大学生CT培养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基于批判教学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发扬批判教学论,将教育视为一切文化遗产的传递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转变技术理性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在尊重多元文化共生的基础之上实现文化批判;遵从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理念,以人为本,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民主对话的教育场域。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从师资培育课程着手,引进更多文化批判科目,促使教师脱离技术理性思维方式的束缚,先行实现自我价值观解放,从而在倡导多元文化共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有效实现并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经验表达与参与、探索与发现,从而培养个体批判性思维意识与能力。 第七章总结本文研究成果,指出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并提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ICT环境 CT负增长 负功能 ICT异化 技术理性思维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一、绪论10-17
- (一) 研究背景10-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三) 研究现状及评析12-14
- 1. 国外关于信息技术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12-13
- 2. 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研究13-14
- 3. 研究现状评析14
- (四) 研究内容、思路及研究方法14-17
- 1. 研究内容14-15
- 2. 研究思路15
- 3. 研究方法15-17
- 二、理论基础17-22
- (一) 混沌理论17-18
- (二) 默顿结构功能理论18-20
- 1. 默顿的中层理论——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的沟通18
- 2. 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理论解释与方法运用的融合18-19
- 3. 默顿正负功能理论19-20
- (三) 技术异化理论20-22
- 1. 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多元技术异化观20
- 2. 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异化观20
- 3. 埃吕尔与拉普的技术异化观20
- 4. 后现代主义的技术异化观20
- 5. 马克思的技术异化观20-22
- 三、批判性思维及其可塑性22-28
- (一) 批判性思维概况22-23
- (二) 批判性思维理论23-25
- 1. 恩尼斯的批判性思维理论23
- 2. 保罗的批判性思维理论23
- 3. 费熊尼的自我调节理论23-25
- (三) 批判性思维的可塑性25-26
- 1. 从批判性思维的要素来分析25
- 2. 从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来分析25-26
- 3. 从批判性思维的见识性来分析26
- (四) 批判性思维CT测量工具26-28
- 1. 批判性思维CT测量工具26
- 2. 信息技术环境下CT测量工具26-28
-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28-49
- (一) 批判性思维测量工具选择28-30
- 1.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批判性思维量表CAT28-29
- 2.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验》CCTST29-30
- (二) 调查方法和对象30-33
- 1. 调查方法30-31
- 2. 调查对象31-33
- (三)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33-49
- 1. 直接测量(CAT测量)结果统计与分析33-38
- 2. 间接测量(CCTST测量)结果统计与分析38-49
- 五、ICT环境下大学生CT负增长的归因分析49-56
- (一) 技术异化49-51
- 1. 异化49
- 2. 技术异化49-51
- 3. 技术异化的必然性51
- (二) 教育中的技术异化51-52
- (三) 教育中技术异化对CT的负功能52-54
- (四) 案例分析54-56
- 六、ICT环境下大学生CT能力培养建议56-59
- 七、结语59-61
- 注释61-63
- 参考文献63-67
- 附录167-71
- 附录271-75
- 附录375-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3-84
- 致谢84-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曲贵卿;张海涛;;帕森斯与默顿的结构功能主义比较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2 王海澜;混沌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争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2期
3 马佩;;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批判的批判——与王路教授商榷[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杨永清;罗映光;;试论技术异化的不可避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罗清旭,杨鑫辉;《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验》的初步修订[J];心理科学;2002年06期
6 武宏志;;批判性思维:语义辨析与概念网络[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高翔;技术异化根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余静;技术异化的人学审视[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74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7427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