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教育的人文化
本文关键词:论科学教育的人文化
【摘要】:科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而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但是,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的人文缺失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问题的根源同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科学观和科学教育观密切相关。当代科学教育的特点是倾向于把科学知识作为科学教育的全部内容,而很少考虑这种科学知识产生的文化背景,没有能够在整个文化背景中考虑创造这些科学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忽略了人性在科学创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科学教育的人文化就是要实现科学观与科学教育观的转变,将科学教育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教育充分体现科学及其教育的人文本性。科学教育的理想模式应将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创新教育、生命教育和幸福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并将其建立在幸福教育基础之上,目标是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人文化 创造性 幸福教育
【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1187)
【分类号】:G40-02
【正文快照】: 科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而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但是,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的人文缺失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教育的人文缺失有哪些表现?其根源是什么?科学教育如何人文化?人文化科学教育的理想模式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2 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的深刻关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福雪;;大学语文——从知识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担当者刍议[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蒋彦;;浅谈教育价值[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邵子华;;关于高校文科智能教学模式的构想[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 张学武;;论高校德育创新的思想基础[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5 吕健;;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切入点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王秋歌;;追求人之卓越:人与教育的共同诉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王跃奇;;伦理视野下的素质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蔡霞;;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植物学”兴趣之我见[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兰巨生;对徐光启科学思想的反思[J];河北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10 赵国栋;关于大学教学理念的形成及理论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法虎;;美国两大高校分类研究的经验与借鉴[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孟建伟;;论创新文化之魂[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王春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汪思锋;;试析雅斯贝尔斯的师生生存交往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学教育普及和发展中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9 张宏图;;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10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毅;呼唤人文化的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2年06期
2 郑士贵;教育人文化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11期
3 苗元江,余嘉元;试论幸福教育的起点、核心、目标[J];教育评论;2001年05期
4 李英;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幸福教育[J];集美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郭贞娴;;创造性是什么?[J];教师博览;2006年12期
6 黄丽;;浅谈幸福教育[J];才智;2008年20期
7 黄全愈;;“创造性”能不能教[J];教师博览;2000年07期
8 甄桂春;谈教材的创造性利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曹婧;;幸福: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J];青年科学;2010年04期
10 袁卫星;幸福教育随想[J];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2 郑国铎;;对马斯洛学生主体性思想及其活动论的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朱承敏;;浅谈民办学校创新型教师的特点[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朱秀锋;;善于创造学习心理安全感[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5 向晶;;论幸福教育的理论内涵、发展向度与现实价值[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卢家楣;贺雯;刘伟;卢盛华;;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姚平子;;4—6岁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创造性思惟的对比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8 王建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9 弗南多·索萨;;创造教学与非创造教学的概念[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戚彦君;;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素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临淄区遄台中学校长 边志方;感受幸福教育和教育幸福[N];淄博日报;2009年
2 市委党校 杨峗;从华西的科学发展看幸福教育[N];江阴日报;2010年
3 熊丙奇;倡导人文化帮困[N];深圳特区报;2010年
4 高峰;幸福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N];天津教育报;2008年
5 胡明珍;用“杂书”换换脑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李冬梅;创造性地使用青岛版教材[N];济宁日报;2007年
7 黄军山;为什么而教[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宋华茹;积极自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内增凝聚力 外树好形象[N];河南日报;2007年
9 贾宝余;孟建伟:科学教育需要人文化[N];科学时报;2007年
10 淮北芦岭矿小学 韩金环;“人文化”管理——班级管理的更高境界[N];安徽经济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香兰;从实体到过程:现代教育的思维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3 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俊玲;师生共同体视野下的幸福教育[D];山西大学;2011年
2 樊亚奎;论教育的幸福维度[D];河南大学;2003年
3 李伟;个体生命视角下的创造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天娥;论创造型教师及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奇志;初中生创造性的负性人格量表初步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萍;基于网络的人文化研究性学习环境的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福祥;论教师的创造性及其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晶;恐惧情绪影响初中生创造性活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玲;教师创造性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启华;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09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09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