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探析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双语双文化精英教育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新加坡双语双文化 精英教育 培养模式 经验和启示
【摘要】:新加坡的经验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是:双语教育要有主法,要在其中注意文化目标;语言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对外汉语教学要重视师资的配置,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关键词】: 新加坡双语双文化 精英教育 培养模式 经验和启示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2512342)
【分类号】:G533.9
【正文快照】: 一、引言新加坡的双语教育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建国前的殖民地时期。1956年,《新加坡立法议会各党派华文委员会报告书》首次肯定了母语的教育地位和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开了双语教育的先河[1]。1965年独立以后,虽然社会政治和语言环境皆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加坡政府始终将双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峰敏;李钟超;;论人文素质教育在精英教育中的地位[J];经济师;2011年07期
2 郭华;试论新加坡的精英教育[J];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3 刘宝莅;;美国的精英教育和美国梦[J];祝你幸福(知心);2009年04期
4 ;问题[J];领导文萃;2002年09期
5 魏曼华;教育内容城市化: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J];中国教师;2004年05期
6 黎海波;魏晓燕;;韩国的精英教育和分流制度[J];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02期
7 李桂霜;裴桂清;;创新主体自学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霍军;;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反思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J];湖北体育科技;2006年06期
9 张肇丰 ,胡丽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04期
10 胡一宁;;培养反思型教师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宁滨;;教育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3 熊若蔚;;对民办学校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A];银龄睿智——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C];2006年
4 郭成;周巧;郭芳;;艺术陶冶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的探索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蓝建;;二十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金忠明;;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论纲[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汤淑明;;教育的软环境和硬环境[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8 周清春;宁滨;杨宗凯;马石庄;何国平;苏刚;;信息技术碰撞传统教学文化[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9 朱金花;;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与政策理念的三个转向[A];政府改革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欢迎词[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蔡佩琼;学生在“玩”中找到学习乐趣[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记者 李柯勇 杨守勇;教育投入贫富不均 精英教育亟须转向[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万泽民 谷朝珍;洪泽:创新培养模式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4 李晓鹏;传统教育模式一定错了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王玉民;复合型劳动者培养模式研究启动[N];光明日报;2002年
6 市教研中心英语教研员、市政府兼职督学 李志坤;外校热的冷思考[N];宜昌日报;2005年
7 谢维和;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制度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严共明 美国马萨诸塞州菲尔普斯学院(Phillips A-cademy)中文教师;美国私校的精英教育[N];中国教师报;2011年
9 ;韩国出台精英教育计划[N];中国教师报;2005年
10 冯雪梅;“精英教育”的困境[N];东方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海涛;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赖晓云;职前教师网络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林启者;基于项目的数字内容人才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丽华;开放式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5 王景虹;青年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6 尚慧文;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7 苏涵琼;复合型艺术教师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程华;美国反思型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及启示[D];西南大学;2006年
9 席琴;关于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郑开玲;论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的转型[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11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81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