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我国班级文化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7-09-26 09:14

  本文关键词:我国班级文化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班级文化 研究 回顾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在班级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涉及班级文化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功能及发展途径等,深化了人们的相关认识。但相关研究也存在概念不统一、重理论轻实践、研究视野窄化等不足。今后的研究,需要我们厘清基本问题,将理论研究旨趣指向实践,并结合具体学科进行整合研究。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班级文化 研究 回顾
【分类号】:G451
【正文快照】: 我国大体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关注班级文化。但是,班级作为学生成长的沃土,却早已在20世纪初就进入了我国研究者的视野。那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使得教育家们基于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实行了四次教育变革,进而有一批模仿西方工业社会的大中小型学校也应运而生。这些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倪建英;坚持以人为本,开展班级文化建设[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孙晓燕;班级文化自主三部曲[J];教学与管理;2004年13期

3 叶澜;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啸虎,陈玉梅;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朱绍友;当前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隐忧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尚超;美国“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4 裴娣娜;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5 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6 张玉林,刘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李传益;论文化教育与文献传播[J];图书与情报;2003年05期

8 谷峪,张文华;现代社会的社区教育大有可为[J];长白学刊;2002年03期

9 姚本先,陶龙泽;大学生学业成就的性别差异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1期

10 刘宝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贺素芝;;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谈教育价值[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李亚君;;加强班集体建设的有效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3 朱丹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毛勇;;人口学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速度发展过程中的反思[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彭波;关于思想政治课价值取向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冠新;法治的信仰与法律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传金;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金龙;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师资培训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廖大鹏;论师生关系的新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杨曦;成都高新区离异单亲家庭普高生的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雷爱华;论课堂问题行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05期

2 徐新;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3 江新,郑兰琴,黄荣怀;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4 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

5 宁艳阳,常立农;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小丽;;寓德育于班级文化建设之中[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7期

2 黄为剑;;试论班主任在班级文化中的作用[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年04期

3 黄伟;;中美课堂提问研究述评及比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年03期

4 张怡;;浅析新时代下的教师角色[J];改革与开放;2011年14期

5 吴明超;;泛在学习中文学术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7期

6 林苑;;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到反思型的超越[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7期

7 吴永红;;试析班主任个性特质的潜在作用[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年04期

8 张声远;;论教育科研的整体研究法——教育科研方法探索[J];中学教育;2002年11期

9 黎水生;张婷婷;;班主任工作“三支柱”[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1年Z1期

10 于洪林;;论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J];中国教师;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劳动报酬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新课程下教师争做研究者[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焦向红;;网络教育呼唤更深刻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4 白芸;;教育人种志研究中的伦理道德要求[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国春;;对近年中国教育史研究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郭红霞;;“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郑金洲;;教育起源研究十七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解素敏;;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在教育游戏研究中的应用[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10 李元华;;元代阴阳学教学内容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市特级校长 特级教师 金哲民;文化管理班级 创新班级文化(下)[N];东方城乡报;2010年

2 岳阳市长炼学校 唐红;建班级文化 创和谐集体[N];岳阳晚报;2011年

3 刘良华;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张店区莲池学校 毕静;让情感润泽班级文化[N];淄博日报;2008年

5 李夕芳;关键、核心与主体[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周晓娜;教师应成研究者[N];人民日报;2011年

7 陈燕香 福建省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研究者漂亮的转身[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杨庆余;做一个真正的研究者[N];文汇报;2005年

9 ;“十五”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突破点[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袁振国(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兼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研究,仅为兴趣?[N];人民政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杜文军;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课堂人种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静芬;语文网络教研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高闰青;“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杜燕红;儿童特质理解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薛晓阳;学校制度情境中的学生道德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维宁;理科教师学业评价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级文化创建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丽霞;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秋颖;教师成为研究者:现实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谢章莲;论教师成为研究者[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璜;在研究中认识新的自我——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欧群慧;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程炳友;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困境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赵玉娟;课程实施之行动研究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9 陈曦;新课程实施中的校长角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葛孝亿;身份自觉:教育质性研究者个人身份问题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22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922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8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