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21:18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
【摘要】:生命意义感是指人们基于个体自身过去的经验,用来解释自己对生命含义的认知,并对自己生命中的能赋予自己价值感、成就感目标的追求过程。由于大学生身处人格完善的关键期,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发展而影响自己价值观的形成。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自杀行为频发,揭示出大学生对空闲生活的消极倾向,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现象,因此增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就尤为重要。首先,本研究通过验证尹美琪的生命意义感量表,检验其信效度,证明该量表适用于现代大学生;其次,运用验证了的调查问卷对重庆大学生做现状调查,了解其状态和特点;再次,探讨生命意义感、社会支持、自杀态度和负性自动思维之间的关系;最后,编制一套生命意义感团体辅导方案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水平,并通过实验干预来证实其有效性。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测量问卷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以作为进一步测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工具。(2)重庆市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整体属于中等水平。(3)在性别维度上,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差异显著。在生命意义感总分、生活态度、生活目标和生命价值均差异显著,且男生优于女生,而在生活自主变量上性别差异不显著。(4)在不同专业、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维度上,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差异不显著。(5)在不同年级维度上,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差异显著。在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生命价值和生活自主四个变量上,大一年级的水平均大于大二年级,在生命价值变量上,大三年级的水平大于大二年级。(6)社会支持、自杀态度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负性自动思维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社会支持、自杀态度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有显著正向的预测作用,负性自动思维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有显著负向的预测作用。(7)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团体心理辅导是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有效方法,具有即时性和持续性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意义感 团体心理辅导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问题提出11-13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实践意义12-13
- 2 文献综述13-26
- 2.1 相关概念界定13-14
- 2.1.1 生命意义感13-14
- 2.1.2 团体心理辅导14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14-16
- 2.2.1 意义治疗理论14-15
- 2.2.2 动机与人格理论15
- 2.2.3 团体动力理论15-16
- 2.3 生命意义的测量工具16-18
- 2.4 生命意义的相关研究18-24
- 2.4.1 生命意义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18-19
- 2.4.2 生命意义与负性自动思维的关系研究19-20
- 2.4.3 生命意义与自杀态度的关系研究20-21
- 2.4.4 生命意义的干预研究21-24
- 2.5 已有研究总结24-26
- 3 研究设计26-28
- 3.1 研究目的26
- 3.2 研究内容26
- 3.3 研究对象26
- 3.4 研究方法26
- 3.5 研究假设26-27
- 3.6 研究思路27-28
- 4 研究一生命意义感量表的适合性检验28-32
- 4.1 研究目的28
- 4.2 研究方法28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28-31
- 4.3.1 信度分析28-29
- 4.3.2 效度分析29-31
- 4.4 分析与讨论31
- 4.5 小结31-32
- 5 研究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研究32-39
- 5.1 研究目的32
- 5.2 研究对象32
- 5.3 研究工具32-33
- 5.4 数据分析33
- 5.5 研究结果33-36
- 5.5.1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水平分析33
- 5.5.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33-36
- 5.6 分析与讨论36-38
- 5.6.1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水平分析36
- 5.6.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36-38
- 5.7 小结38-39
- 6 研究三: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社会支持、负性自动思维、自杀态度的相关研究39-46
- 6.1 研究目的39
- 6.2 研究被试39
- 6.3 研究工具39-40
- 6.4 研究程序40
- 6.5 数据处理40
- 6.6 研究结果40-44
- 6.6.1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自杀态度、负性自动思维水平分析40-42
- 6.6.2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社会支持、自杀态度、负性自动思维的关系42-44
- 6.7 分析与讨论44-45
- 6.8 结论45-46
- 7 研究四: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46-61
- 7.1 研究目的46
- 7.2 研究方法46
- 7.2.1 研究被试46
- 7.2.2 研究工具46
- 7.2.3 实验设计46
- 7.3 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46-52
- 7.3.1 团辅设计目标46-47
- 7.3.2 理论启示47-48
- 7.3.3 已有实证研究启示48-50
- 7.3.4 团辅活动设计方案50-52
- 7.4 实验团体方案的特色52-53
- 7.5 施测与统计处理53-54
- 7.6 实验结果54-56
- 7.6.1 实验组和对照组生命意义感水平前测差异分析54
- 7.6.2 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生命意义感水平差异分析54
- 7.6.3 对照组前测和后测生命意义感水平差异分析54-55
- 7.6.4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后测生命意义感水平差量差异分析55
- 7.6.5 实验组后测和追踪测生命意义感水平差异分析55-56
- 7.7 团体辅导效果的访谈分析56-58
- 7.7.1 研究方法56
- 7.7.2 访谈与分析56-58
- 7.8 分析与讨论58-60
- 7.9 小结60-61
- 8 贡献与不足61-64
- 8.1 研究的贡献与启示61-62
- 8.1.1 研究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启示61-62
- 8.1.2 研究的贡献62
- 8.2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62-64
- 9 总结论64-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A:生命意义感量表68-71
- 附录B:自杀态度问卷71-73
- 附录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73-74
- 附录D:负性自动思维量表74-75
- 附录E:追踪访谈大纲75-76
- 附录F: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芹;马晓燕;;国外人生意义感研究综述[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7期
2 苏瑞锐;;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测量与人口学变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S4期
3 刘皓月;贾林祥;;男性服刑人员生命意义感的调查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06期
4 覃丽;王鑫强;张大均;;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发展特点及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0期
5 余伟芳;;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3年02期
6 沈清清;蒋索;;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年08期
7 王刚;李景平;;获取生命意义感的基础:心理可见性[J];理论导刊;2013年08期
8 谢佳;杨国庆;徐晓;蒋思阳;;522名大学生生命意义状况调查[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2期
9 张春雨;韦嘉;张进辅;李U,
本文编号:1069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06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