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下的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信平台下的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摘要】:客家是一支独具特色的汉族民系,由历经五次南迁的汉人与当地土著相融合而形成,其在漫长的迁徙、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与魂,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席卷而来,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危机,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传播的新契机。当前对于客家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承探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研究成果只停留在理论和呼吁层面,而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客家文化的传承实践研究还十分有限,本研究正基于此缘由,对新媒体环境下,探索运用微信平台构建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进行客家文化传承教育的可行性,旨在为客家文化在信息时代下的传承发展探索出新的途径,并为我国其他民族、民系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承给出一些建议和启示。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研究绪论,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论述。该部分对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客家文化、微信移动学习平台、新媒体时代客家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的分析综述,为接下去的探索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客家文化的田野考察,通过对闽粤赣客家大本营的探访,特别是以闽西纯客县——武平县的文化考察,分析梳理了客家文化的各个分支情况,以及客家文化在当下的传承现状、困境以及局限性,为后期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以及传承启示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第三部分为“新媒传古”,对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这部分内容主要从资源的选取、资源的设计以及运用微信平台的可行性和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悠悠客家”微信公众号将设计开发的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上传网络,并对资源的应用进行设计,为接下来的效果检验做好前期准备。第四部分则为“新媒传古”——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课堂准实验研究以及对学习资源效果的反馈分析。依据前期对关注“悠悠客家”的用户问卷调查数据,有针对性的为学习者推送客家文化相关移动学习资源,并且将“悠悠客家”移动学习资源运用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以及向社会用户群体开放学习,通过后台数据的动态变化以及与学习者的线上线下交流互动,不断调整改进学习资源,以保证学习资源的优质性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最后,通过3个多月的学习,用问卷、访谈以及学生作业的形式收集学习者的反馈信息,整理数据,得出运用形式新颖的微信平台进行客家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好的传承教育效果,在学习者中得到很好的反响,值得大力推广。第五部分是新媒体环境下透过对客家文化传承个案的研究,对我国其他民族、民系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通过对上述研究实践的总结,指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从文化的源头进行保护,培养个人保护意识,还应在信息时代的变迁下调整文化传播形式,选择最恰当的媒介途径进行文化再创新,把握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注意资源的设计开发,关注用户的数据动态,才能让文化遗传的传承抓住时代的契机,立于历史长河不败之地。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2-4;G4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崇惠;赣台客家文化研讨会在江西举行[J];台声;2003年01期
2 毕剑;;客家文化的市场化移植问题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聂婷;;“客家文化产业化”的经济学思考[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年10期
4 余云珠;;略论客家文化对“客商”的影响[J];嘉应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万群;;关于客家文化实践与复兴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12期
6 河合洋尚;;客家文化重考——全球时代下空间和景观的社会生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李迪华;;试析客家文化与近年闽台客家交流[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1期
8 ;图说客家文化[J];政协天地;2012年10期
9 钟俊昆;;客家文化研究与客家文化的产业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谢国栋;罗春娜;戴春平;杨党校;;岭南客家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关系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大可;;整合客家文化资源 全面发展闽台关系[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浅谈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A];农村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C];2009年
3 张佑周;;试论客家文化生成的地理与社会条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4 谢重光;;2004年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感言——代综述[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5 李逢蕊;;客家学研究与闽西客家文化[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6 李兴发;;客家文化的变异[A];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张佑周;;试论客家文化生成的地理与社会条件[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8 潘朝阳;;打哪叭溪谷地客家文化区域的垦建经营[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9 吴锡超;;海峡两岸客家文化大陆性特征与海洋性特征比较研究[A];海洋文化与福建发展[C];2011年
10 陈广万;;赣州、汀洲、梅州、客家文化的差异与闽粤赣边区大旅游[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深圳商报记者 毕国学;客家文化论坛精彩观点纷呈[N];深圳商报;2006年
2 陈炜明;厦门应做全球客家文化交流基地[N];厦门日报;2007年
3 吴源;广西首家县级客家文化研究会在荔浦成立[N];桂林日报;2008年
4 闽西姓氏源流研究会 马先富;加强客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N];闽西日报;2009年
5 通讯员 黄水林;连城规划建设客家文化公园[N];闽西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瑛;参加世客大会 研讨客家文化[N];韶关日报;2010年
7 卢基莹 谌继荣 林忠成;永定县“客家文化歌”越唱越响[N];闽西日报;2010年
8 陈春声 中山大学副校长 整理 见习记者 张奇锋;客家文化助力粤台交流合作[N];广东科技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世锦 严海苑 黄佳丰;探寻客家文化传承弘扬之道[N];梅州日报;2011年
10 江西理工大学 王帅;客家文化:校园风景中的一抹红[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洋;语言、饮食与文化认同[D];上海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菲菲;客家文化推介模拟口译实践报告[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钟彦;微信平台下的客家文化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熊金汇;客家文化对当代设计的作用与影响[D];江南大学;2008年
4 刘达庆;客家文化视野下的教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江玉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文化发展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媚;广东梅州客家文化及其旅游资源开发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丘苑林;现代化进程中客家文化自觉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夏楠;上杭县茶地乡客家文化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严杏;基于客家文化的室内空间创意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何淑媛;基于客家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09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209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