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知识的可视化技术分析与观察
本文关键词:面向知识的可视化技术分析与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可视化 可视化方法 可视化工具 可视化技术发展
【摘要】:可视化技术以其直观、易接入的特性,得以在虚拟和数字世界的应用研究中逐渐兴盛。在技术介入的教与学的研究中,面向知识的可视化技术值得进一步观察,包括对可视化的视角、方法、工具及其应用的整理、分析,以便能够深化其设计与应用。目前对其研究主要有传播、视觉文化和信息论三个视角,可视化方法主要有:用图形图像还原知识本源、用概念和命题反映关系、用统计分析揭示规律和用仿真模拟反映事物本质与过程四种,表现出侧重表达呈现、分析呈现和模拟呈现的功能特点,可视化元素周期表、Cmap Tool和Insightmaker三种工具是这三种功能特点的典型代表。图形图像形态、概念合语义网络形式和可视模拟方式是三大可视化设计与应用系列。可视化技术的功能形态,大体上有"拟象"和"解析"两种。认知取向的可视化知识设计与实际应用,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可以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作为知识源泉的情境和作为认知生成的动态交互三个方面加强。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基金】:2011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于个人数字终端的信息化创新应用研究:资源;服务及应用实例”(课题编号:NCET-11-0140) 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以‘语义图示’实现可视化知识表征与建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CA120024)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可视化技术是帮助人完成心理模型或心理图像的技术。在数字环境下,它表现为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所完成的模型或图像,它与人的心理模型、心理图像是一致的。信息可视化专家Robert Spence认为,可视化是“对某事物建立心理模型或心理图像”[1]。这即是说,可视化是人的心理活动,具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静秋,宋子强,张舒予;论网络时代的视觉文化价值[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茜;;论视觉文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2 赵孙杰;瞿浩;张舒予;;论视觉文化对创新思维的促进[J];东南传播;201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宇婧;女性网络红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霞;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视觉读写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敬;影像书写的赋形思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研究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汪茜;人物报道中的视觉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葛修娟;视觉文化对聋童智力开发的价值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丹;应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培养职技高师学生视觉素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牛婷婷;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视觉素养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淑丽;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对幼儿认知发展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思;媒介推动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伯飞,常新;论网络时代审美观念的转型[J];人文杂志;2001年02期
2 周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蕾磊;郭蔚臻;;可视化借你一双慧眼[J];大学生;2013年05期
2 徐苑苑;;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5期
3 张兴学,张朋柱;群体决策研讨意见分布可视化研究——电子公共大脑视听室(ECBAR)的设计与实现[J];管理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4 万长林;;体育赛事图表设计的可视化表达[J];文教资料;2012年14期
5 熊晶晶;;统计分析的空间可视化表达——MapX控件在SPSS中的应用[J];统计与预测;2006年03期
6 黎加厚;;21世纪的世界语:PPT[J];教师博览;2008年11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彭维德;;西部内河港物流可视化研究与实践[A];第二届中国港口物流与自动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尹章才;;时态GIS可视化的技术探讨[A];地图学与GIS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邬群勇;王钦敏;;基于WebGIS的统计数据可视化表达[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陈华根;王海亮;耿树方;范本贤;;中国及邻区岩石圈三维结构动态模型可视化表达[A];第五届全国地质制图与GIS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彭璇;方艾芬;蔡岗;张森;;基于Flex的公路监控可视化框架设计[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张古斌;徐泮林;池长艳;;3D GIS中实体的表现方式探讨[A];山东省“数字国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朝奎;郑拴宁;王勇;王志强;;基于3DCM的电磁波场强空间分布模拟及其可视化[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飞;李雅彦;任福;阮依香;杜清运;;以任务流为中心的在线动态地图集设计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左常睿;中文可视化搜索引擎“图说”上网公测[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东;不确定性可视化及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陈永康;3DGIS中大数据量场景可视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3 黄杰;海洋环境综合数据时空建模与可视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贺欢;空间环境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5 陈洪亮;过渡状态可视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刘东海;工程可视化辅助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D];天津大学;2003年
7 江雯倩;交互式协同空间天气数值模拟框架及可视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伍艳莲;作物形态结构的可视化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杨振舰;可视化数据挖掘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GIS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10 潘军;多元地学空间数据融合及可视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加银;海底声学探测数据综合可视化[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陈翠;基于GIS的地下水位红线管理可视化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高广大;地磁场空间结构和强度分布的可视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4 程璐;动态逻辑主题建模与可视化[D];浙江大学;2015年
5 王玉林;基于GIS的可视化组件开发[D];浙江大学;2015年
6 崔加胜;流线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江苏大学;2008年
7 颜廷华;基于物理特征的海洋流场可视化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钟大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视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福州大学;2004年
9 陈应祥;三维GIS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孙晓勇;基于环境影响的森林时空分布仿真与可视化[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10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210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