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层对农村成员社会流动影响的个案分析
本文关键词:教育成层对农村成员社会流动影响的个案分析
【摘要】:教育对个人社会身份的拟制通过成层功能得以实现,这对处于社会关系弱势状态的农村成员的社会流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w村的个案分析证实了拥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的农村成员个人的向上社会流动机会较大。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科院;
【关键词】: 教育成层 农村成员 社会流动 职业
【基金】: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学历、身份与分层:当代社会变迁中教育成层功能的社会学研究”(项目编号:087A880014) 2009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广西农村成员社会流动的教育因素分析—以B村为例”(编号2009106020401M99)
【分类号】:G725
【正文快照】: 教育成层是指通过教育所获得的学历具有身份作用,成为影响人社会分层和社会地位的因素[1],表现在教育通过制度化的规定,按照不同阶段、类型、学历结构、专业水平等标准通过考试筛滤,把教育人口分流到正规的普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技术教育;非正规的职能教育、学历教育等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敏;论教育成层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13期
2 马和民;当前中国城乡人口社会流动与教育之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英;区域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选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王振卯;;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集体行动——对转型期社会控制的理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罗兴根;教育平等与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两种态势[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方金友;;当代安徽社会阶级阶层的演进[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5 成祖松;;农民流动的制度惰距特征与制度创新[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6 江小容;;新农村建设思路下的农民工群体贡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7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8 吴新生;晋新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9 吴秀娟;;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10 曹明贵;黄新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政;;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李红涛;;强势与弱势分割——信息传播资源分配结构的动态观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季苹;;美国激进的非学校化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孙俊三;谢丽玲;;论西方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王光甫;;农民工体制与农民工的现代性[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秀梅;甘满堂;;农民工流动家庭化与城市适应性[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云武;;中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邓宁华;陈华康;;下沙村的居住分化[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云武;;地区城市化度与居民的社会交往[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小淋;;农民工流动现象研究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朱家存;走向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郑木溪;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董京京;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姜一蕾;关于在义务教育中实施市级统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宏伟;政府在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芦杰;基于生态足迹的黑龙江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李丽;论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小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J];社会学研究;1994年02期
2 宋瑞芝;中国当代妇女教育状况浅析[J];社会学研究;199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西真;;增加流动性 让人有奔头[J];职教论坛;2011年22期
2 齐婷婷;;社会分层与职业教育[J];学理论;2011年20期
3 申薇;;浅论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J];职业时空;2011年06期
4 康武刚;;论宋初的社会流动——以武将群体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周晶;;基于社会分层与流动视角的劳资关系问题探析[J];企业导报;2011年11期
6 杨沛龙;;中国行政的逻辑与改革的方向[J];学术界;2011年07期
7 郝宇青;朱琳琳;;中国产生“官二代”现象的原因[J];探索与争鸣;2011年09期
8 胡现岭;;改革开放以来离村脱农女性群体概述——以河南省21个村庄的调查为中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刘春香;;家庭背景对高校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调查——以武汉高校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符平;唐有财;;反打工·亲学校文化现象剖析——农民工输出地儿童认知观问题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德胜;;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社会流动[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2 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与体育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康武刚;;论五代宋初的社会流动——以武将群体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4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5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6 李丽峰;;近十年中国近代乡村社会流动研究综述[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张远煌;姚兵;;社会流动视野中有组织犯罪发展趋势探讨[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许晓青;;20世纪20~30年代苏南农村结构性社会流动探析——以无锡县为例[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9 赵晓莲;张庆军;曾伟;;层级裂痕与流动壁垒——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弊端刍议[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前前;;社会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模式探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标准[N];江西日报;2004年
2 张奋勤 胡思勇 周启红;社会流动释放“梯子”效应[N];湖北日报;2009年
3 唐科莉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代际社会流动,,仅仅是家庭的事吗[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李培林;社会流动与人们的梦[N];北京日报;2003年
5 ;社会流动——频率越快社会越有活力[N];中国社会报;2005年
6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党国英;让每一个人都有相似的机会[N];人民日报;2010年
7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N];经济观察报;2007年
8 青连斌;教育公平是合理社会流动的保证[N];学习时报;2005年
9 任孟山;现代社会流动需要消除政策性歧视[N];华夏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胡兆燕;教育公平引领社会流动[N];中国财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涛;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董运生;地位不一致与阶层结构变迁[D];吉林大学;2006年
3 金涛;新生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社会层级结构变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白鹭;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分层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万恒;社会分层视野中职业教育价值的再审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文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后果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章惠峰;阶层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9年
9 于仲秋;制度变迁中的“速富阶层”[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良;教育对农村成员社会流动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D];武汉大学;2004年
3 李芳娟;当前中国职业流动机制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融;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发展困境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戚霄;社会流动与封建地主庄园经济[D];山东大学;2008年
6 张星;现阶段中国城市居民社会流动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学芳;市民化:农村教育改革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立新;成人教育促进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合理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前前;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吴克领;农民社会流动与现代性自觉[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34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03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