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文化对中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本文关键词:论家庭文化对中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摘要】:社会作为文化的存在,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作为文化的存在,其文化素养的和谐构建,个体文化品位的提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形成,家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试家长为一种教育资源,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发挥家庭在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关键词】: 社会文化 家庭文化 科学精神 培养途径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精神的途径的研究”的结题成果(FHB011550)
【分类号】:G78
【正文快照】: 一、家庭文化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一)家庭文化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性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是学校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基础,正如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开创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吴圣刚;论当代家庭文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钢;当前我国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变迁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03期
2 张社字;谈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年02期
3 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特征及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4 徐莉!541004;论教师的责任意识[J];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5 陈琦;学校制度文化·隐性课程·育人功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曾屹丹;独生子女吃苦教育论略[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范中杰;论转型时期亲子关系的转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王传金;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阻抗因素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肖绍清;教育政策实施的障碍种种[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12期
10 周园;校园文化的思考[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勇;;人口学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速度发展过程中的反思[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2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洪生;教育选择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宁;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5 宋会君;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6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劲松;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苏;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百年回顾[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耀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社会学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成旭;论我国旅游媒体及其行业影响[D];南昌大学;2007年
4 王淑娟;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个人权威的转型[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耿为;城中村村民社会化提升的理论假设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6 陈爱根;大语文视野的大众文化资源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瑞晓辉;农村公办小学中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涛;“问题群”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梦洁;大学教师发展之个人素养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孙胜;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实践探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圣刚;当代中国家庭秩序论纲[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庆才;帕森斯及其社会行动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0期
2 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J];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3期
3 朱利安·H·斯图尔德;刘兴武;;社会文化一体化水平[J];世界民族;1982年02期
4 赫克特;王建华;;社会史[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12期
5 司马云杰;浴池风俗[J];城市问题;1983年02期
6 何基努斯·B·玛纳奥;翁文章;;印度尼西亚尼亚斯人及其文化[J];世界民族;1983年02期
7 J·H·斯图尔德;王庆仁;;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J];世界民族;1983年06期
8 赵思静;;伟大的理想 卓越的贡献 高尚的人格——纪念《新著国语文法》出版六十周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9 王曙光;青年亚文化社会功能浅析[J];社会;1985年01期
10 李树东;荷兰里曾教授关于“公共部门的信息技术”的学术报告[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耀华;;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类型及其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李继峰;;编辑加工中责任编辑的责任对象[A];论稿件的审读和加工——中国编辑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C];1998年
3 犁人;;客家婚俗之美与非美[A];闽台婚俗——“福建婚俗的调查和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4 谢吾同;;聚落研究的几个要点[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5 庄梅;;责任编辑的责任[A];论责任编辑的工作——中国编辑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C];2000年
6 刘道广;;艺术活动及审美对社会文化基调的影响[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7 李胜先;;滋生邪教的社会文化土壤与气候条件[A];反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全国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顾文英;胡敏芳;陆箴琦;丁桂芬;臧金菊;;癌症化疗病人需求的调查分析[A];第一届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徐海;洪业汤;;近6000年红原温度变化历史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林其泉;周建昌;;作为社会文化一种的亲缘文化力[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欣;21世纪中国高校校园文化走向[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张永新;不断发展的“九五”社会文化事业[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晓晨;广州开设“学习 智慧 人生”讲坛[N];中国文化报;2000年
4 宁波大学 陈正良;媒体广告的德育效应[N];光明日报;2000年
5 李清富;科学之矢与社会之的[N];科技日报;2000年
6 记者 刘梦岚;全国社会文化重点工程工作会议召开[N];人民日报;2000年
7 穗广协;广告摄影与社会文化整合 作品展览与专题讲座并举[N];信息时报;2000年
8 丁学梅 刘小燕;电视广告对文化建构的导向作用[N];中华新闻报;2000年
9 王长乐 单位:江苏理工大学高教所;教育研究的文化创新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胡建 湖南怀化师专党委书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进国;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D];厦门大学;2002年
2 杨振之;青藏高原东缘藏区旅游业发展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进程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D];四川大学;2003年
4 罗春寒;清代台湾平埔族文化变迁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王鸣明;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胡雅梅;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长文;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李臣玲;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田浩;文化与心理学研究方式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金罗;人类命运的探索者[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f^;旅游地社会文化潜移与可持续发展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鲁克莎娜;东方女性的社会文化与命运的悲剧[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4 李颖瑜;《实话实说》(电视谈话节目)的社会文化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5 刘启珍;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夏菲;在文化社会-20世纪西方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7 苏永青;广告语言创意与社会文化心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晓宁;女性语言特点之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9 庄秀文;析修道院在中世纪西欧社会文化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佩平;浅析社会文化、心理与产品设计理念[D];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103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10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