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印度少数民族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1 05:01

  本文关键词:印度少数民族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印度 少数民族 教育 研究


【摘要】:生活在偏僻森林地区和山区的印度少数民族——表列部落,长期遭受隔离、剥削和欺压,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社会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为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通过立法、政策和发展计划等措施予以支持保障,使其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成果令人瞩目。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学院教务处;
【基金】:教育部2007年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弱势群体教育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印度政府推行教育政策的经验及教训”(项目编号:07JA880025) 2007年贵州省教育厅专项任务课题“印度弱势群体帮扶政策与计划对我省弱势群体发展的启示与对比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G759.3
【正文快照】: 印度是一个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种、民族、宗教、语言和部落多种多样,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种姓制度。人种不同、种姓不同、语言不同和部落不同,宗教可能相同;而宗教不同,其他方面可能相同,这些因素完全交织在一起,导致印度民族的多样性。按宗教划分,印度实际上有9个宗教民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黎霞;;发展中国家如何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以印度和南非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2 曾红;亚太地区普通教育师资培养体制的探讨[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5期

3 付瑛,周谊;印度的职业教育[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林江;菲律宾和印度实行西方式民主制的必然性[J];当代亚太;2002年04期

5 王小敏,刘小雪,李增刚;印度大选:结果何以如此?[J];当代亚太;2004年08期

6 杜强强;;修宪权之“基本架构限制”——印度最高法院关于宪法修改限制的理论与实践[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7 胡保卫;杜坤林;;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03期

8 杨移贻;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J];高教探索;2002年01期

9 吕月英,刘中民;教派主义与当代印度政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王丽;国大党的兴衰与印度政党政治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冬云;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苗光新;印共(马)“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廖初民;法律的宗教化与法律的世俗化—印度法律的世俗化变革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李云霞;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金英;社会结构与政党制度:印度独大型政党制度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7年

8 郭凤鸣;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娜;印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郭秀清;印度国家安全战略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廖辉芳;冷战后印度亚太安全战略探析[D];暨南大学;2003年

4 蔡连玉;我国实质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模式研究:多学科的观点[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5 付瑛;印度IT职业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吕月英;宗教对当代印度政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程莹;当代印度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冯晓霞;试论一战后印度的宪政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何李来;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理论模式与实践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盖蕾;海外印度人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D];暨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浩帆;民族工作与四个现代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1期

2 布林;关于我国民族关系史的几点看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1期

3 宪东;从“胡服骑射”谈起[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1期

4 丁弼昆 ,杨心锦;关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体制的探讨[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2期

5 文戈;契傼何力的风格[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2期

6 茂敖海;关于自治机关民族化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2期

7 ;序言[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2期

8 布赫;落实民族政策 加强民族团结[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3期

9 突克;关于制定我区长期计划的几点初步意见[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4期

10 浩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四个现代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云萍;丁明;彭林;王亚平;童月英;简国敏;赖美泉;姜竹春;姜晓丹;吴锋;吴雄文;汪策;赵修竹;;云南特有普米、傈僳、怒和纳西族四个少数民族补体C_4多态性的检测[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丁明;焦云萍;彭林;王亚平;童月英;姜竹春;姜晓丹;吴锋;吴雄文;汪策;赵修竹;;云南纳西、普米、怒和傈僳族四个少数民族B因子多态性检测[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杨全忠;杨忠信;;浅谈威宁苗族芦笙舞蹈[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张晓;;立体性与全方位的新典型——过竹与他的《苗族神话研究》[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5 翁家烈;;夜郎县及创建古夜郎之民族考略[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杨明河;;从文物试析夜郎[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刘作颖;叶正乾;;汉夜郎国都邑考——兼“夏都”探索[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王霄燕;;晋国的法律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9 张德光;;晋国的青铜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10 刘建业;;重视少数民族史料的征集与研究[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论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N];北京日报;2000年

2 李盛仙;少数民族粽艺大观[N];中国包装报;2000年

3 许亚洲;“夏至”与龙的节日[N];中国档案报;2000年

4 闫晓虹;裙子de妙用[N];中国妇女报;2000年

5 记者 张晴;缩小生育行为与政策之差[N];中国妇女报;2000年

6 车文芬 曹卡民;鄂温克族的骄傲[N];中国妇女报;2000年

7 石新荣;展民族风采 迎西部开发[N];中国纺织报;2000年

8 华迅;广西中越边境兴起生态旅游热[N];中国海洋报;2000年

9 ;广西形成独特滨海旅游走廊[N];中国海洋报;2000年

10 覃祥周;越南师范教育的新天地[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镇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2 德全英;民族区域自治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曹云华;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D];暨南大学;2001年

5 谢家智;区域资金配置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6 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姚绍文;语义化Web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8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10 东人达;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1840-1949)[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玉;如何提高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的交际能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和劲松;当代缅甸军人政权研究(1962—2000)[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梁刚毅;近代广西民族间的对外经济交往与融合[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石玉春;论刑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变通的若干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王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谭再琼;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筱瀛;双语教育态度与民族文化认同[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雍琳;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族文化认同因素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谢建平;明代武举与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玲;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169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169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c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