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共生教育:文化失衡下的应然选择——那坡县黑衣壮族文化的人类学考察

发布时间:2018-02-12 13:31

  本文关键词: 黑衣壮文化 文化失衡 共生教育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生活在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族,在严峻的环境里创造了精彩的黑衣壮文化。然而在外力影响下形成的功利化取向使他们陷入了生态恶化与文化失衡的困境,因而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从培养人入手,实施以共生为价值取向的共生教育,达成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共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Abstract]:The black clothes Zhuang people living in Napo County of Guangxi have created wonderful black clothes Zhuang culture in the harsh environment. However, the utilitarian orientation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forces has led them into the dilemma of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cultural imbalance. Therefore, we should combine the local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 start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 implement symbiotic education with symbiosis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achieve the virtuous circle of the symbiotic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man and culture.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度重大项目“西南地区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研究”(08JJD880238)
【分类号】:G7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白中军;;对新农村教育“定位”特征的探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村教育[J];成人教育;2007年08期

2 坂田义教,阿山光利,宗像哲男,刘高华,王小沪;共生教育[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张诗亚;;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1期

4 覃守达;;论黑衣壮母性神崇拜机制及其审美文化内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丽娟;李建华;;生态视角下中日母语和外语关系规划比较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李新坚;;贺开山区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归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3 段明广;;共生教育:网络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选择[J];党史文苑;2012年10期

4 许锋华;;基于共生哲学视角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蒋立松;吴红荣;;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6期

6 李运奎;;人类学方法——农村基础教育研究的新视角[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15期

7 秦瑞芳;闫翅鲲;;“共生”视角下的农村教育扶贫路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8 邱关军;;共生教育析[J];教育导刊;2010年08期

9 李燕;试析共生与教育关系研究的得与失[J];教育科学;2005年02期

10 吴晓蓉;;共生理论观照下的教育范式[J];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蒋立松;吴红荣;;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石翠红;蒙古族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现象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黄胜;从“逃学”到“向学”[D];西南大学;2011年

5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凌四立;大学学科群系统演进中的学术团队及其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龙藜;文化视野中的藏区小学与社区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陈雪;从断裂到弥合—山江纯苗区口传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武云斐;合作 共生 共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冬园;贵州瑶山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文化路径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新坚;勐海县勐混镇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归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籍莹;我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泽军;加模苗寨中民族文化传承困境的教育应对[D];西南大学;2011年

6 罗荔龄;共生视野下初中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的数感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运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玲玲;基于白裤瑶民族文化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德怀;共生视野下高中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仲成成;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学校社会教化变迁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森;“共生”思想的启迪──与黑川纪章先生两次接触有感[J];安徽建筑;2000年06期

2 方玮;共生理念——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建构[J];长白学刊;2001年06期

3 刘建洲;“网人共生”的理想社会——虚拟社会中人类生存方式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12期

4 张玉能;;实践美学与审美形式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雷文彪;;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现代审美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7 韩庆祥,梁敏;一主二基:谐合共生思维范式的确立[J];江海学刊;2003年05期

8 刘湘溶,曾建平;人类共同利益:生态伦理学必须高扬的旗帜[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9 李东;“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教育的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7期

10 代建军;教育的生存职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光荣;校园文化失衡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危害[J];改革与战略;2005年05期

2 余美;翻译:面对文化杂合与文化失衡[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刘建国;后新时期艺术的文化失衡与“个体”错位[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李运奎;;共生教育:时代诉求下的教育新理念[J];教书育人;2010年19期

5 余美;文化杂合与失衡背景下的翻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翟中东,孙霞;间接约束因素的缺失与犯罪发生关系的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王素珍;;大众化与文化失衡——英语普及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邱关军;;共生教育析[J];教育导刊;2010年08期

9 孙杰远;;论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J];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10 王东霞;;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衡现象探析及对应措施[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蒋立松;吴红荣;;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王艳秋;构筑和谐社会不能迷失“精神家园”[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方地;引进开发海外高科技人力资源[N];华夏时报;2001年

3 中国文物研究所 葛琴雅;法国意大利考察感悟[N];中国文物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高一村;心理救助:让生命不再被轻看[N];中国社会报;2007年

5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杜书瀛;弘扬“少年中国”精神[N];人民日报;2008年

6 孙晓玲;同时引入市场与非市场调控手段[N];中国文化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孙若风;此处是天籁[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蔡佩琼;高举道德大旗为全国立导向[N];深圳特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丽华;转型时期群体文化和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关军;内涵与价值:贵州占里共生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李运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藏锋;翻译中的文化失衡[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新艳;归化还是异化?[D];郑州大学;2004年

5 钱菊兰;从文化失衡的角度对《红楼梦》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6 周鑫妍;青少年网络文化失衡现象及其调控[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晓辉;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失衡现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雅琳;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翻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彰显[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元;字母词的盛行及汉语对待外来语态度变化之原因探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高莉萍;中国文化专有项在《新编大学英语》中缺失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05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505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3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