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关于我国超常教育的若干问题反思

发布时间:2018-02-28 09:15

  本文关键词: 超常教育 超常儿童 培养目标 教育模式 文化生态 出处:《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 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招生以来 ,超常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 ,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探讨了中国超常教育发展过程中 ,必须反思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1)超常教育的本质 ;(2 )超常儿童的选拔标准 ;(3)超常教育的目标定位 ;(4)超常教育的运作模式 ;(5 )超常教育的文化支持。
[Abstract]:Since the enrollment of juvenile classes in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in 1978, supernormal education, as a special form of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Chinese society. The five questions that must be reflected on are: 1) the essence of the transcendental education 2) the selection standard of the supernormal children 3)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the transcendental education and 4) the operating mode of the transcendental education 5) the cultural support of the transcendent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
【分类号】:G7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施建农;;为什么要开展超常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12期

2 孟现志;;略论中国超常教育的目标定位[J];现代特殊教育;2002年02期

3 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15年[J];心理学报;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华;少年大学生与同年龄高中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杨海义;;武术运动对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刘健,喻顺;武术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用[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贺淑曼;中国超常人才教育的发展、困惑及理念[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5 张庆守;创新素质结构剖析与创新教育目标体系建构[J];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6 周静,刘广珠;化学学习优等生人格特征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1998年01期

7 袁祖望;美国的特殊教育及其借鉴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8 钟文娟,吴汉荣,毕勇毅,张福华;儿童学习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年04期

9 吴敦芳;超常儿童阅读动机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师月;;慎谈第十名现象[J];华章;2010年3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浙宁;2-5岁超常儿童对数的认知及其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国志;社会学视野中的大众武术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3 刘玉新;高中理科资优生学业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玉新;宁夏师范学院物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淑兰;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培忠;中等职校准军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王成刚;脑科学视野中的儿童早期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晶;中美两国天才儿童教育模式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宋丽娟;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车群涛;保山城区高中生非智力因素与英语成绩的相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艾军;湖北、广西、浙江6-7岁儿童智力特点及其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念东;对中学英才学生群体语文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戴玲;领导力培养与服务型学习[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贺淑曼;十年办学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1989年03期

2 洪德厚,周家骥,王养华,徐增钰;《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CA—NPI)(1988年版)的编制与使用[J];心理科学通讯;1989年02期

3 查子秀;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84年04期

4 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发展追踪研究五年[J];心理学报;1986年02期

5 周林,查子秀;超常儿童实验班的建立——关于学生筛选的研究[J];心理学报;1986年04期

6 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研究十年[J];心理学报;1990年02期

7 江泽民;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软科学;2000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奕;超常教育:20年桃李初成林[J];中国人才;1999年02期

2 朱治德;“超常儿童”是超常教育的结果——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访谈[J];现代家教;2003年Z1期

3 刘秀英;;超常教育是特殊教育 超常儿童不是培养出来的[J];成才之路;2010年27期

4 于国庆;;超常教育发展[J];科技信息;2007年02期

5 肖树;;“超常”好,还是“正常”好?[J];教育;2005年02期

6 李盛光,黄振藩;方向要坚持 问题要正视[J];教育与现代化;1989年03期

7 查子秀;国外超常教育课程模式[J];中国人才;2003年06期

8 ;超常儿童不是培养出来的[J];幼儿教育;2010年34期

9 施建农;;为什么要开展超常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12期

10 顾国兵;;对我国超常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玉萍;;超常儿童的超常教育之我见[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毓秋;;应用《WISC-Ⅳ中文版》对超常儿童认知特性的初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凌培炎;;超常儿童张肖剑追综研究五年[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徐东良;王竹颖;;对少儿班学生自我感受性格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赖进贵;张春兰;王韦力;;文化生态数字地图博物馆建置研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张诗亚;;西部开发新理念——发展特色科教 构建良性自然/文化生态[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查子秀;;超常儿童追踪研究三年[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8 赵心宪;;新世纪初国内期刊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过程——巴蜀作家群生态研究理论依据的文献整理之一[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参照指标试用手册[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10 潘鲁生;;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超长教育”就是“因材施教”?[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黄文;走近超常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实习生杨叶辉;准确把握“超常教育”[N];科技日报;2002年

4 记者 周方;亚太地区超常教育研讨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5 宗和;超常教育不再适用于少数儿童[N];中国妇女报;2002年

6 华巨锋 庄玉兴;“超常教育”是否要设禁区[N];解放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王庆环;怎样看待超常生教育[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陈广琳;在普通班进行“超常教育”[N];深圳商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玉兰;超常教育要有平常心[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林金芳;何必否认超常教育[N];中国改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浙宁;2-5岁超常儿童对数的认知及其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重庆大学;2004年

4 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r,

本文编号:1546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546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c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