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父母监控现状研究
本文选题:青少年 切入点:父母监控 出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研究从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到高二年级中选取了109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他们分别报告父亲和母亲的主、客观监控水平和监控手段(控制、沟通和搜寻),以探讨我国青少年父母监控的现状。经过(2)卡方检验、相关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来讲,母亲在家庭里是青少年的主要监控者:母亲监控的客观水平高于父亲,并且母亲使用三种监控手段的情况均多于父亲;(2)女孩受到的父母监控超过男孩:母亲对女孩的客观监控水平高于男孩,并且母亲对女孩更多使用沟通手段;父母对女孩使用控制手段的情况超过男孩;(3)父母监控的年级差异并不明显,只有父母对初一学生会更多使用沟通手段;(4)父母对沟通手段和控制手段的使用都与客观监控水平呈正相关,但与主观监控水平呈负相关,而搜寻手段使用与监控水平之间的关系则跟沟通、控制手段相反;沟通手段对客观监控水平的正向预测力最强,搜寻手段对主观监控水平的正向预测力最强。
[Abstract]:In this study, 109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Grade one to Grade two in two ordinary middle schools in Beijing. They were asked to report their parents' subjective, objective monitoring level and monitoring methods (control)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Communication and search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dolescent par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Through the chi-square tes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varia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on the whole, The mother is the main monitor of the adolescent in the family: the objective level of the mother monitoring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ather, Moreover, mothers use more of the three monitoring methods than fathers.) Girls are monitored by parents more than boys: the objective monitoring level of girl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and mothers use more communication means to girls; The use of controls by parents over girl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3) the difference in grade monitored by par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means and control means by parent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objective monitoring,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subjective monit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of search means and the level of monitoring is opposite to that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power of communication means to objective monitoring level is the strongest, and that of search means to subjective monitoring level is the stronges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规划资助项目(01JAXLX011)
【分类号】:G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钱敏,李红;青少年吸烟行为研究[J];青年研究;2000年11期
2 Ian M.Newman,薛建平,方晓义;北京市高中生饮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4期
3 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年03期
4 段晓英;黄慧;;家庭功能、父母监控及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若涛;大学生危险行为的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自尊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小淼;职专生危险行为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支愧云;青少年学生危险行为及其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伍亚娜;青少年的依恋关系对其互联网使用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浩生;深圳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张丽丽;高职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危险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振江;“直隶第一女师”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 ;江苏省教育学研究会成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魏道履 ,王玉山;关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李榷;试谈美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5 黄若舟;中学美术与国画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6 ;学校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7 ;用手、腕骨x光摄影评定骨龄预测身高的方法初步验证可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8 牛乾元;跳绳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9 ;勤工俭学大有可为[J];江苏教育;1980年01期
10 王任重;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在“五四”青年节报告会上的讲话(摘要)[J];江苏教育;198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锡山;张岂凡;赵家宏;司丛敏;毛林;;青年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张坤;张文新;;青少年对传统孝道的态度及其与亲子关系的研究[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3 徐勇;;1985~2000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发展趋势研究[A];达能营养中心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孙启康;;高中生健康性心理综合指导的研究与实践内容简介[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刘夏萍;;青少年适应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邵忠海;;论青少年心理适应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范振国;;青少年抑郁症的咨询与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张晓f^;;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早期模糊识别[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陈颐;王小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刘玉霞;张威岩;;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纪肖鹏;17岁炒股高手设网站教人致富[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孙丽芳;探索青少年宫发展的新思路[N];安徽日报;2000年
3 西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青少年科技英才在这里成长[N];北京科技报;2000年
4 记者 李建国;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N];北京科技报;2000年
5 ;香港青少年创造力培养重在团队操作[N];北京日报;2000年
6 ;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N];北京日报;2000年
7 褚尔嘉;辍学是青少年犯罪诱因[N];北京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李君红;模型运动:冷落之后盼热闹[N];北京日报;2000年
9 ;《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小学生读本面世[N];北京日报;2000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对新时期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影响”课题组 执笔人: 张冠梓;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调查[N];北京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海燕;青少年恐惧情绪再评价调节脑机制fMRI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2005年
4 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芳;儿童和青少年代谢综合征血清脂联素、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5年
2 王照兰;论“文革”时期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河南大学;2005年
3 马昌富;班主任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思考[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洁yN;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徐馨琦;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压力及情绪反应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郝雪;新时期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措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徐本华;青少年情感自主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8 戴巧云;青少年友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栗景峰;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时娜;中等美术职业学校分流施教的发展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13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613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