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制度化教育的终结——终身教育

发布时间:2018-04-30 15:28

  本文选题:制度化教育 + 终身教育 ; 参考:《成人教育》2008年04期


【摘要】:产生于大工业社会的制度化教育曾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然而其自身固有的弊端使之渐渐偏离了教育的正常轨道。作为人们在制度化教育之外探寻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终身教育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终将取代和终结制度化教育。
[Abstract]:The institutionalized education,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large industrial society, has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but its inherent disadvantages have gradually deviated from the normal track of education. As a new kind of education, lifelong education, with its incomparable superiority, will replace and end the institutionalized education.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分类号】:G7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桂生;终身教育的精义何在[J];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亮;对于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再读《学会生存》[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胡仁东;;大学组织学术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09期

3 杨雅文,刘振天;教育学:无“教”抑或无“学”?[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杨丹霞;论闲暇教育[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谭月娥;李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肖绍清;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马晓燕;试析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成人教育;2002年Z2期

8 赵红亚;论陶行知的终身教育思想[J];成人教育;2003年12期

9 霍玉敏;;陶行知终身教育理论的现代意义[J];成人教育;2006年11期

10 徐朝晖;张洁;;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体系的若干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笑飞;;世界人口大国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比较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金鑫;;新课程标准下,再论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蓉;中国近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汪怿;大学知识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超;攀枝花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兰军;主体性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柳国辉;关于教育管理质量观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范丹红;女生教育的病理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邓北平;高考英语自由应答试题的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旺;“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仲全;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伊焱;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秋艳;民办教育发展对策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蒲心文;近三十年国外教育的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03期

2 梁忠义;;战后日本国民经济计划中的教育政策和计划及其实施[J];外国教育研究;1980年03期

3 虞承洲;张念椿;冯之浚;;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向高等教育提出的新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1980年02期

4 孟辉;信息爆炸、知识老化及其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1年03期

5 富维岳;社会结构与学校教育结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6 田华麟;;终身教育浅议[J];外国教育研究;1981年02期

7 夏德清;周南照;;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终身教育”思想的先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8 顾明远;八十年代国外教育发展的展望[J];比较教育研究;1982年05期

9 李昭华;《管见》一文的合理成份是什么?[J];成人教育;1982年05期

10 吕可红;;日本开辟教育新途径——创设广播大学[J];外国教育研究;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靳葆;贾建敏;;基础教育与民族素质[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2 张晓志;;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实施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A];学陶师陶 贵在实践——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6年

3 ;科技兴村 教育为本[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4 徐春华;林培城;;跨越世纪的读者教育模式初探[A];论新时期的图书馆服务——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陈世团;;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与终身教育[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知识经济与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杨靳葆;贾建敏;;基础教育与民族素质[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7 阎有生;;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8 徐安玉;万永正;苟宗泽;李曦;王晓章;;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3)——论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五集)[C];1998年

9 万静;;教育改革与终身学习[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陶泽民;;重视继续教育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单传洪;理想·才华·报国志[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木风;艺术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唐山电大 杨慧;电大教育与终身教育共舞[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刘媛;爱伴四季[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刘微;教师培训学院的诞生 意味着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 王继平;推进社区教育实验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夏越 樊世刚;社区搭台 教育唱戏[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8 吴芮凌;促进学习化社会早日形成[N];光明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袁潮;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N];工人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孙兴伟;适应终身教育 调整办学方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2 时伟;专业化视野下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德荣;老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巨瑛梅;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渊源、演变及现状[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5 金龙;教育公正新解[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燕;网络教学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网站的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永红;新世纪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使命及发展思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林贵福;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静;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实行脱产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D];厦门大学;2002年

5 赵丽;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谭萍;论网络对终身教育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2年

7 黄惠玲;论澳门私立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方式多元化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军;对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阳红;远程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实现[D];广西大学;2003年

10 管晓荣;山东省人力资本现状、分布及开发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25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825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8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