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型社区发展思路研究——以河北为例
本文选题:终身学习型社区 + 终身教育体系 ; 参考:《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23期
【摘要】:终身学习型社区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终身学习型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终身学习型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教育活动。终身学习型社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bstract]:The lifelong learning community is to make full use of all kind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a certain region,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whole qua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all the members of the lifelong learning community and promo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the lifelong learning typ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tself. Lifelong learning communit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邯郸学院;
【基金】:河北省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课题批准号:HB09BSH002)系列论文之一
【分类号】:G7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宏志,林红;当代世界终身教育的政策及管理与立法[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胡娟;;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1期
3 白彦茹;终身学习与教师培训[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4 周毅刚;;当前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吕嘉;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梁晓;张永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J];沧桑;2009年02期
7 张夫伟;成人继续学习的可能性探析[J];成人高教学刊;2001年06期
8 孟庆梅;;中德成人教育比较及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认识[J];成人高教学刊;2006年05期
9 马晓燕;试析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成人教育;2002年Z2期
10 马松庭;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问题的探讨[J];成人教育;200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沈俊强;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合作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万恒;社会分层视野中职业教育价值的再审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秦钠;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5 余小波;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卢宁;战后日本短期高等教育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8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登霞;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丹;终身教育体系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魏志耕;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边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威海市社区教育探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张莹;甘肃省白银市农村小学与社区的互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沈辉;打造特色化的教师培训[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志鸿;美国中小学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方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纪方;跨文化视角观照下的印度教师教育课程制度[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谢前任;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鲍春艳;教师学历提升途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敏;用信息化推动干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6期
2 张渭城;当代重要教育思潮——终身教育[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03期
3 张永平;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探索[J];山西成人教育;1998年11期
4 陈先余;试述构建和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紧迫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管西亮;创建21世纪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构想[J];云南教育;2004年08期
6 王浒;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势在必行[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2年04期
7 陈乃林;构建江苏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8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应引入学分制[J];成人教育;2002年07期
9 李术红;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功能[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罗如新;日本的终身教育及其借鉴[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明中;;加强规划 发展交通——贵州公路建设与发展思路[A];中国公路学会’2000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0年
2 曹立平;;中国衡器工业的进程与发展思路[A];首届全国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万拯群;;新仓储粮技术创新途径与发展思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杨孔炽;;“终身教育"的含义及其在立法中的运用[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福权;;养猪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与探索[A];中国猪业高峰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成立大会会刊[C];2003年
6 李冠华;;建立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之内涵及模式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7 姚志莲;向义和;;浅谈企业文化发展思路[A];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C];2001年
8 熊雷;卫金华;;中国欠发达地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策略与途径[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9 王国兴;王金莉;;关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思考[A];2003年中国成人教育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赵玉春;;试谈“两馆”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特殊职能及作用[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昌谋;关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议案[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记者 李栋;平沙镇基本建成终身教育体系[N];珠海特区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一三五五”总体发展思路上[N];兰州日报;2009年
4 李京明 孙红辉;东北局一○一队拓宽发展思路 增强经济实力[N];中煤地质报;2010年
5 记者 张增祥;发展思路不谋而合[N];徐州日报;2009年
6 记者 胡晓虹 通讯员 杨华静;认真开展分析检查 完善科学发展思路[N];珠海特区报;2008年
7 记者 许继志 实习记者 王淑婷;不管山摇地动 发展思路不能动摇[N];伊犁日报(汉);2008年
8 本报记者 于淑鸿;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思路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黑河日报;2009年
9 霍庆涛 本报记者 王兵;紧紧围绕理清发展思路 扎实抓好分析检查阶段各项工作[N];贵州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娄山 实习生 朱成菊;理清发展思路 推进富民强镇[N];蚌埠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范省伟;基于组织变迁视角的行业协会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贾炳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周震虹;洞庭湖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高红阳;外在技术预见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国范;入世后延边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思路[D];延边大学;2003年
2 张瑞英;论语文课外教育系统的构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朝晖;番禺民营经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D];暨南大学;2005年
4 李泉;加快甘肃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晚莲;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霖;关于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改革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燕;我国区域产业集群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烨;女性话语的矛盾表达[D];苏州大学;2006年
9 金岩;山东省农药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思路[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10 何海生;中美非正规教育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41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841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