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人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
本文选题:新建院校 + 隐性课程 ; 参考:《成人教育》2010年02期
【摘要】: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建院校能共享其他高校的显性课程资源,但是却无法复制其他高校的隐性课程和学校文化。因此,重视隐性课程开发是新建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培育校园精神、重构师生关系、加强制度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是新建高校开发隐性课程的基本路径。
[Abstract]:Implicit curriculum has a subtle influence on students' values and attitudes. New colleges can share the dominant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other universities, but they can not copy the recessive curriculum and school culture of other universities. Therefo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cessive curriculum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onnotation in newly-buil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ultivating campus spirit, reconstruct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trengthe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beautifying campus environment are the basic ways to develop recessive curriculum in newly-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毕节学院教育科学系;
【分类号】:G7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平原;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J];教育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刘亮;对于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再读《学会生存》[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贺佩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综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4 傅炳熙;个性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梁书凤;;隐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资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陈平原;;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张宏薇,陆作生;学校教育中各层次目标特点及关系的分析[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8 王笃勤,卜焕芳;自主学习与教材把握[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9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10 李霞;隐蔽课程建设之简要考察[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忠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 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2 贺素芝;;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谈教育价值[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高丽萍;;基于“三环一场”教学模式的《开放英语1》导学探讨[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4 刘谦功;;“发现模式”在“当代中国”话题课中的应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学模式刍议[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刘克利;;经由大学思索科学发展观——从湖南大学办学渊源说起[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6 陈雅先;;略论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余红霞;;探析建构主义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2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4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柯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聂必凯;数学变式教学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传金;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青;高中综合理科课程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雯芹;贵阳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目标定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纪九利;中国普通高中物理教材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郑伟;高中研究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胜;高中化学实验教育系统的构建与实施[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8 郑利明;高师化学系课程结构的改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雨强;综合理科课程开发及其支持体系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周晓鹏;人教社高中化学教材“学材化”探索的评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佟景伟;全国实验应力分析教学经验交流会[J];力学与实践;1982年01期
2 方圩林;新建院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83年00期
3 王明秋;千方百计多开实验、开足实验[J];化工高等教育;1984年02期
4 鲍忠浩;;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J];教学研究;1984年01期
5 ;黄知真省长在湖北大学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6 姚国琦;江苏化工学院开展课程质量评价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1985年04期
7 江晓帆;试谈高校情报工作[J];高等建筑教育;1985年02期
8 周于德;新建院校也要开展科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1985年02期
9 苏耀荣;;新建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调查研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10 徐国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J];高等建筑教育;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燕;钱振勤;;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模式的构想[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唐发年;;高校英语隐性课程刍议[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童粹峰;;学习珠算 珠心算能促进学生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A];中国珠算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姜美芬;;立足亲子课程研究 构筑亲子教育平台——智慧学理论在婴幼儿教育中的应用[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4年
5 陈宇;黄珍;;智慧学理论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6 李正荣;;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杨雪红;;试论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袁泉;;铜鼓职业中专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刘建枫;;谈幼儿园的环境创设[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10 陈穆;;对“绿色校园”理念的定位及教育环境创设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兴国(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及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杨斌;悠悠寸草心 辛勤育花蕾[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3 马颜平;高校档案工作与高校评估的关系[N];中国档案报;2001年
4 武汉理工大学 江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寝室[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幼儿园 何艳玲 秦志敏;幼儿园的隐性课程:户外活动[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潘懋元;探索21世纪的新学堂[N];福建日报;2001年
7 吕宪军;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N];辽宁日报;2001年
8 高华程;现在谈素质教育还有新意吗[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杨明 杨振英;10年课改路[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谭南周 高思刚;心理教育催动课改深入[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运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喜梅;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基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于晓东;体育素质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曹红玲;人的全面发展与道德人格塑造[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5 刘朝阳;隐性课程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焦小峰;吉鲁的抵制理论及其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细平;中学语文情感教育偏差及矫治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英;论隐性课程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的强化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晓红;关于幼师院校的环境教育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李先国;高校隐性文化建设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90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99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