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的人格意义——对全纳教育内涵的理解

发布时间:2018-06-08 07:36

  本文选题:特殊儿童 + 正常儿童 ; 参考:《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7期


【摘要】:“全纳教育”———使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 (从而成为“全纳学校”)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 ,其深刻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实现教育公平的追求 ,克服现有教育制度弊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而且更有其人格学上的深层意义 :对于特殊儿童 ,使其体验到做“人”的尊严 ,并激励 ,培养其自强的意识其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 ;对于正常儿童 ,激发并深化其善于关心、同情、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 ;对于“全纳学校”的教师 ,促使其真正教育家品质的养成与完善。
[Abstract]:"inclusive education"-to integrate special children into ordinary schools (thus becoming "inclusive schools") and to receive education with normal children,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which is not merely the pursuit of equity in education, A major step forward in overcoming the ills of the exist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with a deeper sense of personality: for children in special situations, to experience the dignity of being "human" and to inspire them, To cultivate their sense of self-improvement and their perseverance in personality; to inspire and deepen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caring, sympathizing and helping others for normal children; and to teachers of inclusive schools, To promote its true educator quality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76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红卫;王文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10期

2 岳伟;“生产性”的爱———教师爱之真谛[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易红郡;卢梭关于爱的教育的论述及其启示[J];云梦学刊;2000年03期

4 李亚东,陈家麟;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师范人才素质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1期

5 孙发利;交互主体论与主体性教学模式建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吴文侃;教育目的论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7 袁鼎生;;生态美的系统生成[J];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8 李三福;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与中国早期教育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成媛;夸美纽斯“泛智论”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焦瑶光;教育学教材:性质及体系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贞姬;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教育[D];吉林大学;2007年

2 陈翠荣;反思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合荣;事实与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波锋;教育的审美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骆秉全;美与和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熊和平;课程与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世兵;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关玉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养的关系[D];南昌大学;2008年

3 钱丽华;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能力的实践和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谈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果林;两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及其正确抉择[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李东;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道德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段利坤;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艳莹;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云;初探教育信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其君;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在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适切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东刚;论全纳教育观与高师特殊教育[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1期

3 黄志成;全纳教育之研究 访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2期

4 黄志成;西班牙的全纳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3期

5 黄志成;试论全纳教育的价值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6 ;“全纳教育”——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J];山东教育;2001年Z4期

7 黄志成,王伟;英国全纳教育研究的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8 王培峰,于炳霞;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J];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03期

9 ;英国的全纳教育研究[J];安徽教育;2002年14期

10 袁婷婷;中国的全纳教育:从树立全面的理念做起[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孙中华;;与时俱进,谈加强德性美的建设[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2 陆剑杰;邵景元;;科学的理念是成功实践的灵魂——参加第三年龄学习国际研究研讨会的主要收获[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3 邵景元;;树立“全纳”理念 实施“全纳”教育[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4 ;努力办出老年大学的水平、特色和效益[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5 颜家睦;;全纳教育特殊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卿素兰;罗杰;;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与评价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丁安祥;;承载“全纳教育”之重任——民间组织参与老年教育办学的实践与思考[A];江苏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选集(2000—2004)[C];2005年

8 ;从“差异教学”原则出发推动音乐教学改革[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扬;让更多的残障学生树立信心[N];中国社会报;2004年

2 黄志成;趋势和策略[N];深圳特区报;2004年

3 赵静;爱尔兰:力促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杨桂青;为了孩子我们全力以赴[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侯玉红;把“迷途羔羊”推向何方[N];中国妇女报;2006年

6 王涤;全纳教育思想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N];中国人口报;2006年

7 赵一枫;全纳教育在这里初绽蓓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耿树枝 本报记者  史文通;让残疾人学习之路更畅通[N];河北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尹春芙邋李林岩;风雨过后见彩虹[N];吉林日报;2007年

10 周稽裘 尤敬党;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行动策略[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仲建维;为了所有人的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玲玲;中美全纳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小波;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俊;英国全纳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阚丽;加拿大特殊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开妍;美国学校重构中的全纳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益珍;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沈剑娜;社区浸润式教育的实践研究及其理论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琳;全纳教育视角中的学生弱势群体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艾丽;英国全纳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95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995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4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