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运用积极行为支持改善随班就读儿童行为问题

发布时间:2018-06-10 00:51

  本文选题:随班就读 + 问题行为 ; 参考:《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01期


【摘要】: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班就读学生的问题行为一直是妨碍我国随班就读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问题。积极行为支持是使用教育和系统改变的方法,提高生活质量和最小化问题行为的应用科学。它的应用范围包括个人、班级和学校范围的积极行为支持。
[Abstract]:Studying in class is the main form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 special children in our country. The problem behavior of students in clas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hat hinder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is an applied science that uses educational and systemic change methods to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and minimize problem behavior. It applies to individuals, classes and schools for active behavior suppor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分类号】:G76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2 昝飞,谭和平,陈建军;随班就读学生行为问题调查[J];现代康复;2001年23期

3 韦小满,袁文得;关于普小教师与特教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3期

4 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3期

5 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4期

6 钱丽霞,江小英;对我国随班就读发展现状评价的问卷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5期

7 王文宝;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工作调研——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琳;;当代教育理念与模式下的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为例[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张丹丹;孙钠;;成都市幼儿园融合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2期

3 裴巧灵;李晓菊;;全纳教育研究综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04期

4 梁蓉;;论新疆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心理支持的有效性[J];昌吉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孙玉梅;;教育公平视野下特殊教育的走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慕雯雯;;西方特殊教育安置模式的演进对我国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9期

7 张会敏;;重新审视中国随班就读的困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02期

8 曾雅茹,叶增;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一体化教师”培养的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9 谭焕新;;转盘游戏:加拿大全纳教育的认同与全纳氛围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邓猛;朱志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廖娟;;浅析残疾人教育公平问题[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柳;从隔离到全纳[D];西南大学;2009年

3 吕雯慧;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江;小学校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莉莉;小学轻度弱智随班就读生家庭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美贤;“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婕;小学初段随班就读学生语、数课程的调整[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楠;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明宇;美国替代性评估AA-MAS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会敏;全纳教育理论分歧的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孟朔竹;全纳教育视角下孤残儿童的早期干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须芝燕;初中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干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蒋邓捚;同伴辅导策略的理论解释及其在融合教育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庆芳;美国实现全体儿童教育优异的纲领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唐慧琴;忻仁娥;林霞凤;;上海地区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摘要)[J];上海精神医学;1992年01期

3 柳树森;湖北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研究报告[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钱志亮;当今中国特殊教育组织形式之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2期

5 王振德;资源教室的理念与实施[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3期

6 陈云英;国家教委“九五”课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效果评估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3期

7 李慧聆,张思堂,覃海琪;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4期

8 周卫,汤盛钦,梅仲孙;上海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调研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4期

9 赵树铎,刘福泉;天津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4期

10 周文彬,王静;关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庆高;;美国积极行为支持的实施及启示[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6期

2 李艳;;用积极行为支持应对智障儿童课堂上的问题行为[J];文教资料;2008年13期

3 任佩钧;;随班就读教学的四种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8期

4 许明;武崇新;;坚持科学发展观 扎实推进随班就读工作[J];现代特殊教育;2005年02期

5 张瑛;虞向红;;随班就读生面临的教育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年03期

6 韦小满;杨希洁;;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特点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2期

7 汪瑶;汤晓薇;;为随班就读学生制定个性化目标[J];现代教学;2011年Z1期

8 李真;雨田;;写在金色的秋天——山东省部分小学随班就读工作调研手记[J];现代特殊教育;2002年11期

9 张爱军;;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发展随班就读学生潜能[J];成功(教育);2008年01期

10 陈国琴;曹丽丹;;走出随班就读教学的误区[J];现代特殊教育;2008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微微;苏虹;王忱成;单晓伟;韩琴;徐志伟;伍佳玲;;初中生早期问题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2 品格研究协作组;;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品格形成[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3 赵国勇;;对当前随班就读工作的分析和反思[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4 赵国勇;;对当前随班就读工作的分析和反思[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5 孟四清;;中学生问题行为量表的理论构建与编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6 孙慧敏;;浅谈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问题[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7 但菲;王红艳;;幼儿问题行为的分析与矫治—心理学视野下的剖析[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孙慧敏;;浅谈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问题[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富才;;大学生的问题行为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魏成菊;;汉、蒙、哈民族初中生早期问题行为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茂;日本:学生暴力为哪般[N];中国教师报;2009年

2 莫源秋;问题行为与心理需要[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赵仁伟、张晓晶;济南:16岁少年为何要绑架亲父[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陈娜;我市特殊教育事业格局形成[N];铜川日报;2007年

5 刘霞;防治问题行为始于家庭治疗[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记者 徐光明;江西六成特教学生上了普通校[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李晓;儿童问题行为谁制造?[N];苏州日报;2005年

8 南京市六合区雄州镇初级中学 张长林;对“个性教师”要讲求管理艺术[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9 胡闰;班级管理与班主任的自我调控[N];六盘水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唐闻佳;打败“拖延症”,你有高招吗[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晓琴;初中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措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何洁;婴儿生气情绪及其对行为发展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9年

3 魏海燕;研发人员工作动力行为的探索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陈福侠;问题学生污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向秀英;中小学学生心理虐待及受虐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王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慧铭;深圳市危机干预热线的组织与服务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蓓;积极行为支持用于智障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婕;中职生问题行为及其处理的审视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须芝燕;初中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干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玲玲;自主支持对随班就读学生课堂注意行为影响的成效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雯;促进小学一年级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班级管理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6 伍佳玲;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7 常微微;安徽省某地区中学生早期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8 孙中国;中等幼师女生问题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D];鲁东大学;2012年

9 叶桂青;青春期前少年问题行为及箱庭干预[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10 赵婕;小学初段随班就读学生语、数课程的调整[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014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0014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e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