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本文选题:家庭教育 + 健康成长 ; 参考:《职业时空》2007年17期
【摘要】:正早在2000年年初,浙江金华17岁学生徐力弑母案发生后,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
[Abstract]:Just as early as 2000, after Xu Li, a 17-year-old student in Jinhua, Zhejiang Province, was killed by his mother, Comrade Jiang Zemin published a talk on the issue of education. He pointed out: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work is not only a matter for schools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but also for families." All aspects of society
【作者单位】:
【分类号】:G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志杰;用周恩来精神哺育孩子成长——读陈模的长篇小说《奇花》[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 ;全社会都要尊师爱生[J];安徽教育;1980年06期
3 ;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东方红小学少先队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J];安徽教育;1980年06期
4 李维;教育儿童爱清洁讲卫生[J];安徽教育;1980年10期
5 夏泳久;谈家庭教育与儿童成长——读马卡连柯《父母必读》所想到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6 朱文彬 ,张文欣;谈谈对品德不良学生进行教育的几个心理学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7 丛周;婚姻家庭关系心理学[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0期
8 黄韵玫;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使同学们健康成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9 杨国顺;意大利举行国际儿童问题讨论会[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10 赵可;青少年犯罪问题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孟勤;;20世纪中国生理学的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德忠;;浅谈家长对孩子心理因素的影响及培养[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唐军;于志锦;;胎教在优生中的作用——附200例胎教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4 尤丽华;;重视大学生心理特点 做好读者教育工作[A];论新时期的图书馆服务——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黄春慧;;试谈少儿图书馆服务一二三[A];福建省迎接21世纪的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许桂红;邹秋菊;;在集体教育的同时做好个别教育[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7 俞国良;张登印;罗晓路;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其认知发展、学习动机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张凤琳;王振勇;;重庆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成因的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9 吴守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恐惧心理的成因及解决方法[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10 朱唯唯;;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体育疗法[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盛祝莲 陈黎明 王晓雨;富裕家庭教育的忧与喜[N];安徽日报;2000年
2 辛华;孩子智力好 母亲最重要[N];安徽日报;2000年
3 北京教科院 王晓春;家庭教育有误区[N];北京日报;2000年
4 韩春旭;爱是家庭教育的灵魂[N];中国妇女报;2000年
5 百木;日本人de家庭教育[N];中国妇女报;2000年
6 记者 马俊民;北京为流动儿童家长补课[N];中国妇女报;2000年
7 刘天柱;社区办教育为家长学校撑起一片蓝天[N];中国妇女报;2000年
8 记者 姚鹏;家庭对孩子影响最大[N];中国妇女报;2000年
9 北京 何青叶;完善监护权规定 我有六点新建议[N];中国妇女报;2000年
10 姜兴元;寒亭一中构筑立体德育网[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林民书;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其发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立新;转轨时期中国家族企业组织演进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2005年
6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叶正波;教育议事会:一个微观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时海燕;聆听窗外声音:归返教育原点[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全清;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惠蓉;中学差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其与控制源的关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黎静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亚宁;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小红;宋代宗室子弟教育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6 陈叙;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对策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7 张俊生;民营企业的组织成长[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8 张晓仑;浅析我国加入WTO对发电技术装备行业的影响及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9 杨朝华;中学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的成因及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杜国君;问题型中学生德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005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00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