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来自苏北的经验
本文选题:返乡农民工 + 培训模式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摘要】: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苏北地区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民工培训的相关研究的回顾,总结出了现有研究当中对农民工培训模式的探究较少。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提炼出苏北返乡农民工培训模式存在着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返乡农民工参与率偏低、企业缺乏积极性和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内容不符合社会需要等主要问题,并且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在现有农民工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探寻出由政府主导、培训对象多层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和具有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新模式,最后从政府、农民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四个方面给出了实现农民工培训模式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Abstract]:Affect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northern Jiangsu appeared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s. Through th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summed up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model is les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bstracts that the training mode of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is not in place, the training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the participation rate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home is on the low side. The lack of enthusiasm of enterprises and the training content provided by training institutions do not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other major problems, and analyzed the specific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training model of migrant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new model of government leading, multi-level training object, rich and practical training content and perfect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Finally, from the government, migrant workers, Four aspects of enterprises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to achieve the migrant workers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09GLB003)
【分类号】:G7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亮;张润清;张岩峰;赵邦宏;;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分析——基于河北省农民培训问卷的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王立平;王宪明;罗静;;建立多维培训体系 培育新型农民——简论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年07期
3 韩云鹏,涂莲英;农民工培训的需求导因、制约因素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5年16期
4 韩秋黎;石伟平;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朝林;论人力资本优先投资战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徐谷波;;教师薪酬制度设计中人力资本因素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周忠华;;实践教学:学业和就业(创业)的基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王余;;论县域经济发展中人才主体的培育和开发[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2期
5 魏下海;;论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投资[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6期
6 高明;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李宁;;基于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本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8 朱满德;陈诗军;刘超;;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动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9 杨薇;王征兵;姜羽;;农村籍女大学生教育个人直接成本实证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10 吴万敏;孙国荣;刘莉;李阳;曹玉红;;对培育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智毅;;澳门高层次人才的开发与梯队培养[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涂道勇;李世聪;唐莺;;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李国和;;对人力资本的社会学审视——兼评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国桢;刘慧发;周洪武;;论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会计与战略[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年
5 王超;李芳;;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本投资[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欣光;;浅析城市管理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7 田汉族;;教育服务的经济学阐释[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马莉萍;丁小浩;;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找寻中对人力资本与社会关系作用感知的研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米寿江;;反贫困中的回族教育问题[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王磊;宋乃平;陶燕格;刘艳华;;宁夏原州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漆振光;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崔霞;职业经理人培训效果综合评估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文妮;老挝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5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曲秉春;产业链视域下的农户增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永木;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凤兰;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强;山东省农民素质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李彩娟;引入监管变量的上市高新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罗旭虹;论大学决策权力运行[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文俊;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调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丁晓慧;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劳动者持股机制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夏君;质疑劳动力租赁:《法国民法典》第1710条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万丽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07期
2 周亚,甘勇,李克强,姜璐;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4年02期
3 蒋寿建;;村支书视角的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分析——基于扬州市216个村支书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01期
4 谭新鹏;谁为农民工培训买单[J];农民致富之友;2003年01期
5 张娟;;农民培训产品的属性探析[J];农业经济;2007年08期
6 周慧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4期
7 李正风;刘小玲;王凌晶;;关于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5年04期
8 刘志仁;关于“民工潮”现象的深层思考——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廷华;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继发;程伟;陈遇春;;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形态——基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的基地化培训模式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2 胡建;张慧春;;中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何尚武;;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李秀琼;唐进之;;浅谈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9年24期
5 陶海东;;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机制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6 王慧;王霞;;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10年10期
7 陈遇春;项继发;张诗雪;;返乡农民工培训新形态:县域社区教育——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例[J];成人教育;2010年03期
8 袁南辉;;网络环境下“双师型”师资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杨龙;;论金融危机下NGO之于农民工的重要意义——解决返乡农民工问题的新视角[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10 曾青云;谢琴;;社会考试引领下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教育行动剖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项继发;程伟;陈遇春;;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形态研究——基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的基地化培训模式初探[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吴新民;荣华;龚良发;;基础化学实验的开放平台建设[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陈志敏;;“站点式”体育教学的创新研究[A];贵州省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山西省汾阳市西河小学课题组;;教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创新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6 湖南省邵东县两市镇三中课题组;;悟法·创法·得法——“三结合”教育中的学法创新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曹岗;宋锐;郭丽娟;季金玉;张晓炎;张云;丛晓东;蔡宝昌;;中药炮制机理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丹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许珂;;科学技术传播学研究现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殷红博;申捷;;未来人才素质与我国学前教育总目标体系创新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正洲;国外农民培训模式的特点[N];东方城乡报;2007年
2 刘立户;培训新观念 面对面的培训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3 通讯员 王学 本报记者 刘维久 李春霞;“必知必会”众口说[N];中国煤炭报;2007年
4 记者 孙岚;洒满阳光的就业路[N];大庆日报;2007年
5 徐华;二院党校 创新培训模式 瞄准航天热点[N];中国航天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高铸成 本报通讯员 李泓;深圳建立职业技能竞赛新型培训模式[N];工人日报;2008年
7 魏卫 袁继荣;关注旅游服务的培训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赵正洲;东亚与北美农民培训模式[N];东方城乡报;2007年
9 崔晔;员工培训用什么样的模式?[N];中国邮政报;2008年
10 蓝云;闽台合作大学生创业培训圆梦工程启动[N];福建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李俊英;北京效区村级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3 吕日;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周成斌;居住形态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李宜春;安徽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沈灿煌;我国民(私)营经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邱雅;寿险精算及其创新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李廷海;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李卫勇;中国海关管理创新及其技术支撑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柳宏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经营能力与思维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蕾;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2 孙永奇;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陈亮;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创新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樊洪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侯志强;耻感文化创新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7 张学政;“凯迈”指纹识别产品商务模式创新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欧阳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范琦;中石化茂名乙烯公司企业培训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徐柳明;一项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培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91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091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