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研究——以江西为例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farmer cultiv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combined with the advanced models and methods of farmers' cultiv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form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farme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Jiangxi Province.
【作者单位】: 江西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
【基金】: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6YJ25。项目主持人:张海涛
【分类号】:G725;F323.6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兵;;湖北省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3期
2 史孝强;刘启君;;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分析——一种基于托达罗模型的解释[J];北方经济;2006年12期
3 彭移风;;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和优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赖小琼,余玉平;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5 王广利;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于立,姜春海;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3期
7 高翠玲;王德海;;韩国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陈扬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及滞留经济代价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1年02期
9 尹勇,刘怀,赵志模,徐建华,罗林明;运用传播学原理比较传统农技推广与农民田间学校[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罗林明,尹勇,罗怀海;水稻IPM农民田间学校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求东;农民田间学校的实施效果及推广方法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燕;;试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关于新型农民的培养与塑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2 易钢;易晓芸;黄文勇;朱蕾;;农民科学素质与新型农民培养——基于广东农村的问卷调查[J];古今农业;2011年03期
3 刘彬斌;;宿迁市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群体的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9期
4 殷瑞航;高正礼;;新型农民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联[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5 陈文胜;王文强;张黎;向建洲;;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进程中的新型农民培育——宁乡县龙泉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湖湘三农论坛;2009年00期
6 黄云新;;培育新农民才能建设新农村[J];湖湘三农论坛;2009年00期
7 许红寨;;新型农民培育的问题与思考[J];湖湘三农论坛;2009年00期
8 周亚丽;;农村经济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J];农家之友(理论版);2011年01期
9 ;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市北村[J];上海农村经济;2011年07期
10 李长印;;新型农民的培育模式及其经验——以东海、内乡、千阳三县为例[J];中国国情国力;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齐峰;;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2 李曙雁;;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A];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C];2007年
3 闫德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4 陈文胜;王文强;张黎;向建洲;;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进程中的新型农民培育——宁乡县龙泉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蒋远国;;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巴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养问题——以宁夏为例[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7 楚爱丽;;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8 刘涛;魏东;刘世美;安静;李明辉;;山东省农民素质状况分析及农民培训对策研究[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9 陈霞;;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育新型农民[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10 熊吉陵;;略论建设节约型社会主义新农村[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辽源市委组织部 辽源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培育新型农民 推进新农村建设[N];辽源日报;2011年
2 赵镭 郭晓楠;明水新型农民领跑新农村建设[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3 通讯员 訾现红;平舆:10万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展风采[N];驻马店日报;2009年
4 左传文;培育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N];黑龙江日报;2006年
5 刘伟;我省多种措施培养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N];山西科技报;2007年
6 记者 陈启海 通讯员 苏志文 宋均教 张勇;趟出新路塑新人[N];湖北日报;2008年
7 记者 胡秉珍;山丹新型农民助推新农村建设[N];张掖日报;2010年
8 饶开宇 高丽萍;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主力军[N];鞍山日报 ;2006年
9 孙志国;明水新型农民领跑新农村建设[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10 ;曾一春: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N];中国社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增明;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胡振华;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分析:回顾与创新[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高明秀;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其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4 庄岁林;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5 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祝健;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莫鸣;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8 冷洪川;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西南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芳;新型农民能力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闫俊萍;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3 苏彬;论新型农民的培育[D];四川大学;2007年
4 张长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姜林森;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培养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6 张庆梅;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袁俊芳;新型农民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超;基于农民主体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9 李凌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志云;论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新型农民市场意识的培养[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38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13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