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探析

发布时间:2019-04-18 16:57
【摘要】: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构成的主体,探究二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联系和区别,对形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合理结构体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对两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和趋同性作比较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Abstract]:Adult higher education and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 are the main part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n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which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a reasonable structural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and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two modes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further perfecting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in adult higher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教务处;
【基金】: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深圳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196
【分类号】:G7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谢枭鹏;;成人高等教育趋同普通高等教育的成因及对策[J];成人教育;2006年11期

2 余小波;;成人高等教育概念的诠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余小波;;成人高等教育概念的诠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王彬,向茂甫;试论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在成人高教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小波;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伟伟;山东省普通高校成人学员学情调查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海生;中美非正规教育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3 段阳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反思[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罗明娅;成人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利永;成人高教学生艺术素质提升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6 钟卫华;江西省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 姜东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潘静;成人教育提升职业能力功能探析[D];山西大学;2007年

9 陈鹏;我国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机制与模式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李彦肖;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2 林朔;;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视角审视[J];成人教育;2006年02期

3 卢晓中;高等教育:概念的发展及认识[J];高教探索;2001年03期

4 吴康宁;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2002年03期

5 常志伟;刘亮亮;;美国成人高教培养目标定位考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明文;;院党委召开会议传达省普通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林立;试谈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成人教育;1982年01期

3 汪彦伟;国际成人教育理事会考察组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反映[J];成人教育;1982年02期

4 赵文明;李安荣;宋瑞君;邓小春;;教育经济学与高等教育管理 第一讲: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J];辽宁教育研究;1982年01期

5 李冀;;把高等学校办成实现“两个文明”的基地[J];辽宁教育研究;1982年03期

6 于信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初探[J];辽宁教育研究;1982年04期

7 卞继昌;;成人高等教育要讲求经济效果[J];成人教育;1983年01期

8 宋源;;我国成人教育的若干新情况[J];成人教育;1983年02期

9 夏德清;;陶行知与重庆社会大学[J];成人教育;1983年02期

10 ;一九八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结果(部分)[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民璋;;对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探讨[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2 丁立锦;和温;;自学考试教育前景展望[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3 姜虹成;;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A];新世纪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9年年会暨“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易元祥;;21世纪中国大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陈宝瑜;;同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有关的几个问题[A];新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煤炭职工高等教育研究会课题组;;煤炭成人高校改革和发展趋势的研究[A];中国煤炭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文集[C];2001年

7 吴清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迎接入世人才竞争[A];WTO与我国农业系列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宦平;;论技师学院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9 李佩卓;王学文;;试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凡明;;论科技进步与继续教育的关系[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边江;服务地方经济[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记者 焦新;我国将继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记者 邓步来;合并组建重庆冶金成人学院[N];重庆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张业清;总结经验 乘势而上[N];光明日报;2000年

5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N];人民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胡京京;把握机会 把握未来[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李燕铭 鲍道苏;本科办高职关键是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谢明荣 邢邦圣;浅谈高职培养目标[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西北师范大学 祁进玉;成人高教专业设置:何去何从[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王瑞峰;建立适合国情的远程教育形式[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勇;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化初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钱智勇;对教育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5 祝士明;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福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陈永红;新世纪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历史使命及发展思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彭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学历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4 马卫花;21世纪中国成人高教教师的能力结构及其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传永;我国普通高校成人高教教学质量内部保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勇华;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培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孙志华;我国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统计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谭志斌;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学敏;入世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10 鄢烈洲;成人高等教育趋同普通高等教育之成因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60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460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6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