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女子教育特点简析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G77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齐福;清末科举制度残余略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刘卫,徐国利;胡适论西方在华教会教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4 郭德侠;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近代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郭中然;中美民办(私立)中小学教育历史发展的比较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6 王冬凌;试论中国近现代教会学校的发展轨迹及特点[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7 刘阳;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嬗变[J];鄂州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邹振环;近百年间上海基督教文字出版及其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栾梅健;社会形态的变更与文学转型——对中国文学史由古典到现代的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邓国峰;情感认同及其对教育接受的影响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莉如;;日本对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起的桥梁作用[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D];湖南大学;2007年
2 陈乐;基于EO匹配的科技人力资源迁移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姚金菊;转型期的大学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孙崇文;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金林祥;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宇文;社本主义教育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晓路;民国时期福州地区公立中学与教会中学的教育模式的比较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丽清;民国时期泉州私立中学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马德坤;王祝晨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冯吉红;晚清留学生地理分布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5 杨义胜;思潮与实践:民国初期的性教育[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蒲娟;近代四川地区天主教与基督教研究(1840-1919年)[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乔守忠;中国近现代离婚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8 罗亚利;论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教育学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金红;西学东渐过程中的教会大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张娟娟;晚清民初妇女解放思想的演变[D];安徽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华;冰心小说的家庭观[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2 余丽芬;论秋瑾的女学思想[J];浙江学刊;1989年06期
3 黄新宪;;晚清女子教育探微[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年04期
4 阎广芬;“五四”精神与女子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5 王新田;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概说[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0年04期
6 豫人;《中国新女界杂志》及其女权主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7 果阳;20世纪以来——女子教育的大发展[J];教育科学;1991年02期
8 张瑾,曾天山;浅论西方近代的女子教育[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9 尹祥霞;;陶行知关于女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03期
10 马文华;;民国时期的新疆女子教育[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郑涵慧;;人才济济 而国以强——孙中山先生教育思想再析[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2 钱远昒;;孙中山的办学精神和教育思想[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3 袁立春;;黄兴教育思想论纲[A];黄兴研究文集[C];1994年
4 李兰萍;;辛亥革命与广东女学[A];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1年
5 张元隆;;从清末民初教育团体看国与民的互动[A];“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林星;;福州女性与近代社会变迁[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7 陈晓燕;;江南市镇文化教育的近代化[A];黄帝文化研究——缙云国际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谢振声;;来甬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初探[A];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阪元弘子;景慧;;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性别问题——以梁启超为主的分析[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青年流动人口重视子女教育[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2 ;进步?还是回潮?[N];中国妇女报;2002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郑重 本报记者 顾雪林;钟情女生的人[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陈鹤琴;父母教育与儿童教育[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5 杨格;厚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吴福辉;张爱玲曾引苏青为同调[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文东;关注农村贫困女性教育[N];江西日报;2003年
8 侯杰 秦方;吕碧城笔扫千人[N];人民政协报;2003年
9 闫广芬(河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商人兴学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N];人民政协报;2003年
10 ;私企呈现八大特点[N];组织人事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素玲;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3 高惠蓉;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D];湖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艳;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谷曼;评吕碧城的女权思想及其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雷良波;试论五四时期女子教育的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会霞;清末女子教育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蒋喜锋;论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丽敏;惠安女子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展望[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丽华;清末民初江苏的女子学校教育[D];宁夏大学;2004年
8 王秀霞;民国时期的女子职业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鲍琴;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秦晓梅;近代山东妇女生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30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530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