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和谐与农民教育培训——以苏南为例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2006人文社科项目:《苏南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项目号为06SJD630015
【分类号】:G7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岳远尊;张杰;;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J];山东经济;2006年05期
2 周玉玲;陆建洪;;职业教育与苏州城市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32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付铁峰;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2 段飞泉;新型农民培育与农村教育改革创新[D];南昌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瑞鑫,傅慧芳;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曾明;一条农村教育发达的地带[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2 殷方敏;当前苏南农村中学生兴趣的调查和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6年02期
3 陈志中 ,徐文华;发展乡镇企业与城乡一体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4 耿成心;;从苏南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谈我国的农业机械化[J];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04期
5 吴大声;;苏南农村城市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理论月刊;1986年04期
6 叶南客;唐仲勋;沈汉;;这里走来一代新人——苏南农民现代化变迁的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1986年07期
7 蔡建辉;;苏北区域空间开发模式的探讨[J];江苏社会科学;1986年09期
8 周晓寒;叶克林;;“苏南模式”的再思考[J];理论月刊;1986年12期
9 吴维嵩;对福建农村过剩人口转移问题的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10 王淮冰,吴大声;试论苏南模式和农村进步[J];江苏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苏南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初探[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2 许晓霞;;新世纪江苏省苏州市乡镇图书馆发展思考[A];21世纪中国沿海地区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C];2001年
3 莫建中;;苏南农村20867名0-4岁儿童ARI监测研究[A];第二届国际妇幼保健学术会议暨2006全国妇幼保健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南模式”引发的思考[N];中国企业报;2001年
2 江榄;也谈“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N];江苏经济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丁伟;梦圆小康看今朝[N];人民日报;2001年
4 张会清 张凌洁;为太湖流域的畜禽粪便找条出路[N];新华日报;2001年
5 新望;差异造就企业家精神[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6 叶民英 盛琳;非农化: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N];中国财经报;2002年
7 江苏省卫生厅 吕美行;研究“苏南模式”新变化 探索合作医疗新思路[N];健康报;2002年
8 钞文 李灿;苏南冲破“苏南模式”[N];经济参考报;2002年
9 杨晓平;地方经济增长模式无法克隆[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10 温铁军;地方经济增长 模式无法克隆[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毓蓝;转型期苏南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金一虹;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杨晓霞;大众传播媒介对苏南农村闲暇生活变化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魏东胜;苏南农村治理中的村级党组织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丁振中;苏南农村经济能人的政治参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爱君;城乡和谐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贵州大学;2006年
6 陈燕;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性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7 钱臻;苏南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8 贾宇星;城乡和谐的公平维度[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5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2545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