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水文化与教育视角下的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6:12

  本文关键词:水文化与教育视角下的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侗族水文化 侗族传统技术 传承 教育


【摘要】: 侗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惑,从显象看,是文化现象的冲突,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与恶化;从隐层分析,现代技术的强力渗透才是问题的关键。当下外来文化主要是以现代技术为载体突入甚至“空降”到侗族地区,对侗族传统文化形成前所未有的挤压;现代技术以其超越民族与时空的普适性对侗族传统技术的消解与替代则动摇了侗族传统的生存方式。如果侗族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彻底取代,古老的民族生存智慧可能被格式化般清除,侗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就会坍陷。因此,侗族传统技术的传承问题就不能回避,这是本研究的现实背景。 从理论层面看,作为形而下层面的侗族传统技术长期被学界边缘化而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隐藏其中的民族生存智慧被传统技术的“落后”所遮蔽。然而,如果离开了技术,文化就失去了坚硬的骨骼,理性之光就会泯灭。因此,从文化与教育的视角去审视侗族传统技术的现代传承价值,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与教育价值;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符号哲学以及社会建构理论对侗族传统技术体系进行剖析与透视,以重构其现代传承体系,是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依设。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侗族优秀的传统技术对侗族传统文化的存续,对侗族个体社会化及侗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重构侗族传统技术的现代传承体系,并实现有效的传承则是问题的关键。本研究从水文化与教育的视角对以侗族水文化为主轴建立起来的侗族传统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在此基础上从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的必要性、侗族水文化与侗族传统技术的关系分析、侗族传统技术体系架构及其特征、侗族传统技术的教育价值分析、侗族传统技术的现代传承境遇及思考五个部分展开。 本研究从文化多元存在及侗族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关系,论证了侗族传统技术现代传承的必要性;以结构功能主义为基础,分析了侗族传统技术与侗族水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出以水文化为主轴的侗族传统技术体系的一般特征;讨论作为侗族传统技术形而上体系的侗族传统自然观和宇宙观;对以稻、鱼、鸭共生稻作技术为核心的侗族传统技术进行专项深度调查,进一步发掘其文化与教育蕴涵,分析传统技术传承的基本路径及特点;对侗族传统技术的教育价值展开讨论,分析侗族传统技术现代传承面临的困境,进而以社会建构理论为基础,就如何重构侗族传统技术的现代传承体系提出构想,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如何传承地方性知识提供参考。 在深入调查与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侗族传统技术是侗族传统社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侗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对个体社会化等都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在侗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应理性应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冲突与整合中寻找新的传承路径,构建传统技术的现代传承体系,在对优秀传统技术的固守与创新中实现新的超越。 本研究首次从水文化与教育的视角,对以侗族水文化为主轴的侗族传统技术及其传承体系进行研究,挖掘其文化意味与教育蕴涵,为侗族传统技术的现代传承研究、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为拓展民族教育研究领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侗族水文化 侗族传统技术 传承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759.2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导论11-23
  •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11-13
  • 二、研究现状13-19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方法19-20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可能的创新20
  • 五、重要概念的界定20-23
  • 第一章 传承何以必要:侗族传统技术现代传承的理由23-33
  • 第一节 侗族传统技术的现代传承是文化多元共生的必然选择23-27
  • 一、作为文化存在的侗族传统技术23-26
  • 二、侗族传统技术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6
  • 三、侗族传统技术是侗族社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26-27
  • 第二节 侗族独特的技术资源可为现代技术提供有益的借鉴27-29
  • 一、侗族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之比较分析27-28
  • 二、现代技术需要从传统智慧中汲取养分28-29
  •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构建具有侗族特色现代技术体系的现实要求29-33
  • 一、"水土不服"——现代技术与侗族传统技术的冲突29-30
  • 二、"土洋结合"——构建具有侗族特色的现代技术体系30-33
  • 第二章 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的水文化背景分析33-79
  • 第一节 侗族水文化溯源33-42
  • 一、源自遥远水乡泽国的民族记忆33-39
  • 二、侗族水文化的地域之养39-40
  • 三、侗族水文化的构型:结构功能主义的解释40-41
  • 四、侗族水文化的基本特征41-42
  • 第二节 侗族水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分析42-49
  • 一、侗族水文化与生存方式42-47
  • 二、侗族水文化与"有款无官"的侗族传统社会结构分析47-49
  • 第三节 侗族水文化与侗族传统自然观、宇宙观49-56
  • 一、侗族水文化与侗族宇宙观49-53
  • 二、侗族水文化与侗族自然观分析53-56
  • 第四节 侗族传统技术与侗族水文化关系的考察分析56-79
  • 一、侗族水文化背景下的侗族传统技术体系建构56-59
  • 二、侗族水文化与侗族传统技术体系建构分析59-66
  • 三、侗族传统技术体系的特征66-69
  • 四、侗族传统技术的传承体系69-79
  • 第三章 侗族传统技术的专项考察79-93
  • 第一节 侗族稻作技术考察79-83
  • 一、稻、鱼、鸭共生为代表的稻作技术体系79-81
  • 二、侗族稻、鱼、鸭共生技术的生态价值81
  • 三、侗族稻作技术生产体系81-83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建筑技术考察83-87
  • 一、侗族传统建筑概况83-84
  • 二、侗族鼓楼建筑考察84-87
  • 第三节 侗族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技术考察87-88
  • 一、水资源与水的利用87-88
  • 二、对水的保护与控制88
  • 第四节 侗族食品加工技术考察88-93
  • 一、侗族酸食加工技术88-89
  • 二、油茶(早茶)加工技术89-90
  • 三、稻米和豆类食品加工技术90
  • 四、侗族饮食器具90-93
  • 第四章 侗族传统技术的教育价值分析93-129
  • 第一节 技术的价值及技术的教育价值分析93-97
  • 一、关于技术的价值93-95
  • 二、技术的教育价值95-97
  • 第二节 侗族传统技术的生态教育价值分析97-105
  • 一、对现代技术与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97-99
  • 二、侗族传统技术对个体生态意识的影响99-100
  • 三、侗族传统技术的生态伦理教育价值分析100-105
  • 第三节 侗族传统技术的民族认同教育价值105-108
  • 一、民族认同是民族个体成为民族成员的社会化过程105-107
  • 二、侗族传统技术是民族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107-108
  • 第四节 侗族传统技术对民族个体基本素质建构的教育价值108-117
  • 一、对个体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塑造的价值分析108-112
  • 二、对民族个体智力发展的教育价值分析112-113
  • 三、对个体意志品质的教育价值分析113-114
  • 四、对个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分析114-117
  • 第五节 侗族巫技的教育意蕴117-129
  • 一、巫术与技术117-122
  • 二、侗族巫术初窥122-126
  • 三、侗族巫术的教育意蕴126-129
  • 第五章 侗族传统技术的现代传承研究129-151
  •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侗族传统技术的演变129-137
  • 一、现代技术的冲击与侗族传统生存方式的变迁129-133
  • 二、侗族传统技术传承与侗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33-136
  • 三、和而不同——现代技术与侗族传统技术的冲突与整合136-137
  • 第二节 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的现代境遇137-146
  • 一、传承现状137-142
  • 二、侗族传统技术传承中的主体变化142-144
  • 三、传承路径的变迁144-145
  • 四、变化与机遇145-146
  • 第三节 侗族传统技术传承体系的重构146-151
  • 一、坚守与超越——侗族传统技术传承中的应有理念146-147
  • 二、侗族传统技术现代传承模式的多元构建147-151
  • 第六章 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的未来思考151-155
  • 第一节 侗族地区学校科技教育:给地方知识一个应有空间151-153
  • 一、侗族地区科技教育现状考察151-152
  • 二、思考与建议152-153
  • 第二节 民族职业教育:对民族传统技术传承的应然选择153-155
  • 一、何以是应然选择153-154
  • 二、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实现传承154-155
  • 结语155-157
  • 参考文献157-165
  • 后记1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诗亚;华夏民族认同的教育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2 王晓军;全球化背景下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 钱兆华;科学·技术·经验——也谈“李约瑟难题”[J];大自然探索;1999年02期

4 吕乃基;技术对文化的推动作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年06期

5 孙彦泉;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03期

6 王前;略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现代价值[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04期

7 卢光明;科学的局限与人感性整体的缺席[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2期

8 张丽萍,吕乃基;生态学视野下的技术[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1期

9 傅正华;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J];科学学研究;1999年01期

10 韩增禄;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01期



本文编号:831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831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8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