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美国中小学阶段特殊教育安置的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0 02:41

  本文关键词:美国中小学阶段特殊教育安置的趋势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全纳教育 安置 资源教室 分离环境


【摘要】:基于全纳教育政策,美国为障碍儿童提供了4大类全纳程度不同的安置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形成了比较稳定并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安置模式。以学生的最佳发展为目标,不同类别的残疾学生在安置上差别很大。非智力落后或轻度感官障碍类学生以普通班级为主,智力落后类和重度感官障碍类的学生则以分离班级和资源教室的安置为主,全国60多万智力落后的中小学生中只有约10%被安置在普通班级里。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全纳教育 安置 资源教室 分离环境
【分类号】:G769.1
【正文快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纳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思潮,我国特殊教育界也迅速吸取了全纳教育的思想并以随班就读作为实施全纳教育的主要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至2001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已有269919人,占此阶段入学残疾儿童和少年总数(386360人)的70%[1]。199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宁生,陈光华;再论融合教育:普小教师眼中的“随班就读”[J];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新斌;;关于特殊儿童教育安置模式的理论分析[J];教育导刊;2006年03期

2 宋铭;刘荣;;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的社交状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17期

3 陈满平;谢相和;;不同教学模式对特殊需要学生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9年01期

4 曹照琪,张建华,岳丽;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中构建特教资源室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5 汤庆华;;随班就读对病残大学生身体机能及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04期

6 黄洪基;陆烨;陈宁;;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重大问题研究综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年01期

7 汤庆华;;高校病残学生体育教学随班就读可行性研究[J];云梦学刊;2008年03期

8 汤庆华;谭磊;宋春华;洪斌文;;不同教学模式对病残学生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朱佳妮,姚莉萍,陈超翰;随班就读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学校范围内社会支持现状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5期

10 肖艳;关于社区教育在特殊教育中作用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婕;小学初段随班就读学生语、数课程的调整[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牟玉杰;丹麦特殊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沈剑娜;社区浸润式教育的实践研究及其理论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琴;随班就读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文本编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明丽;民工子女教育中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婷;关于体育教师对身心障碍学生态度的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7 刘洋;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旭;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回流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丽娥;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云英;国家教委“九五”课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效果评估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3期

2 周卫,汤盛钦,梅仲孙;上海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调研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1997年04期

3 韦小满,袁文得;关于普小教师与特教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随班就读态度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3期

4 刘春玲,杜晓新,姚健;普通小学教师对特殊儿童接纳态度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3期

5 佟月华;当代美国特殊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04期

6 彭霞光;盲校/盲聋哑学校教师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梅;;国际全纳教育研究的进展及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07年11期

2 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4期

3 李术;论全纳教育中的家长参与[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4期

4 董存良;;为深化全纳教育提供支持性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0年Z1期

5 刘灿;;中美身心障碍学生全纳安置的比较研究[J];文教资料;2008年35期

6 邓猛;双流向多层次教育安置模式、全纳教育以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6期

7 陈云英;主编通讯[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9期

8 雨林;;部分国家的全纳教育实施政策[J];现代特殊教育;2009年04期

9 刘昊;社区中的教育资源对于推行全纳教育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6期

10 钱丽霞,杨继英;发展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平红姣;;“全纳教育”观指导下的精神科护患关系构建[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会亮;;英国全纳教育:让所有人融入主流的权利[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董尼;;在全纳教育理念视角下的摄影教育实践[A];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C];2009年

4 翁绮睿;;英国全纳课程的发展进程与困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余强毅;;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征地补偿制度改革[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孝庭;;经济欠发达地区征地补偿问题初探[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四卷(土地分卷)[C];2005年

7 陈孝庭;;经济欠发达地区征地补偿安置问题初探[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努力办出老年大学的水平、特色和效益[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9 颜家睦;;全纳教育特殊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济康;;刍议征地留用地安置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长乐市为例[A];科学合理用地 人地和谐相处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莉;拉萨市残联积极推行全纳教育[N];西藏日报;2010年

2 张义华;江北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3 许跃彬;“两先一后”拆迁方案有望推广[N];石家庄日报;2007年

4 孟凡超;钢枪变焊枪 退役上新岗[N];营口日报;2008年

5 风笑天 本报记者 陈静 采访整理;“后三峡时代”要帮助移民完成三个适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记者 吴霖;上海房屋拆迁管理细则出台[N];中国建设报;2001年

7 记者 孙乐明邋通讯员 毛华茂;三种安置方式体现和谐搬迁[N];海南日报;2007年

8 建纬(昆明)律师事务所 陈红;签订产权调换安置补偿协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昆明日报;2010年

9 记者 关志达;市政府十四届四十八次常务会议召开[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关伟 本报通讯员 李培芳;和谐征地在铁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柳;从隔离到全纳[D];西南大学;2009年

4 刘海云;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5 樊启祥;水电项目开发利益共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袁斌;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刘有安;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曾建生;水利工程移民专业化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刘晓霞;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顺祥;中国征地制度变迁:驱动因素与制度供给[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静;全纳教育下的小学校建筑空间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仲建维;为了所有人的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媛媛;美国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晓明;美国全纳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裴巧灵;芬兰全纳教育研究—历史、现状及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婷;北欧全纳教育的特色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会敏;全纳教育理论分歧的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楠;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影;加拿大全纳教育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玲玲;中美全纳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85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885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b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