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怀:优质全纳教育的内核
本文关键词:教育关怀:优质全纳教育的内核
【摘要】: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教育关怀的充分渗透可以从化解残疾学生的伦理恐惧、培养积极心态与健康人格、改善学校管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同辈群体和谐共处、善用教育方法等多方面提升我国全纳教育的效能。本文对此进行了学理和实践方面的论证。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关怀 全纳教育 教育效能
【基金】:教育部青年专项“学术生活中的关怀道德教育研究”(EEA050199)
【分类号】:G760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许多学者对于我国随班就读的成就及其与应然的全纳教育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朴永馨教授曾分析我国的随班就读与以融合为精神实质的全纳教育之间存在的十个维度的差别。邓猛教授研究了我国“先提高入学率,再提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方针的执行情况,指出“我国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晶晶;论析美国关怀教育视野下的社群主义、品格教育与自由主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从春侠;;德育:对学生的人文关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3 包玉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高校德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由布西;;“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毕业设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04期
5 张志欣;关于全纳教育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5年04期
6 本刊编辑部;2004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7 李静;;试论大学关怀危机的蔓延及成因[J];教育与职业;2007年11期
8 庞桥;试论构建完善的高校贫困生关怀体系[J];理论导刊;2004年12期
9 侯晶晶;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源起、问题和所得[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2期
10 关淑萍;重构"关心型"师生关系——诺丁斯关心理论的启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威;苏南地区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2 郝大勇;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王玲玲;中美全纳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小波;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俊;英国全纳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洪高;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秦纪兰;中学语文审美式教学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阙敏;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及其现代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肖炬元;人性:校本课程开发的原点与终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承贵;孔子君子人格内涵及其现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2 张如安;开拓创新:浙东文化的本质内涵[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2期
3 李秉德;一个老年教师的心声[J];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4 荣斌;论法制节目主持人的关怀意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肖林 ,宋晔;让师德不再沉重[J];人民教育;2004年Z3期
6 郝凯利;近代都市背景下的《海上花列传》——一种都市关怀意识的彰显[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姜广平 ,陈骏涛,孙惠芬 ,冉云飞,干国祥;读书何为[J];教师博览;2005年06期
8 彭彦录;毕淑敏创作中的“生命关怀”意识[J];理论观察;2005年03期
9 赵晓洁;李清照词的人文关怀意识[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邵滢;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范式建构之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子明;十大中国新兴企业命运悲剧[N];人民公安报;2001年
2 毛天祥;呼吁“公众知识分子”引导社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杨胜刚;让有“公共关怀”的学术登场[N];文汇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俞小石;“底层小说”参差不齐[N];文学报;2002年
5 袁新华;论旅游服务中的人性化关怀[N];中国旅游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苏南 实习生 夏天;北京旅游“方便”难[N];市场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蒋建华 苏婷;深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纵深地带[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陶友之;企业亟须培育和发扬职业精神[N];中国企业报;2004年
9 王晓华;普世关怀精神与当下评坛[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卢斌;NGO的伦理精神与公共责任[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密;川端康成中间小说论[D];湘潭大学;2002年
2 邢蓉;寻找心灵的灯塔[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冯夏根;丁文江对近代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詹勇;阳明心学的人格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下人格建构的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芳;心理真相的揭示与小说艺术的嬗变——论亨利·詹姆斯的内向化创作[D];吉林大学;2004年
6 陈浩;禁忌与救赎[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程丽;试论贝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探索者”形象[D];暨南大学;2006年
8 杨秀兰;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16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91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