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美式生活英语mp3_《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17 07:24

  本文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东师范大学》 2010年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

闫艳  

【摘要】: 课堂教学目标是连接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呈现,不仅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教育理想的实现程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转型,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处理过程却产生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出现了诸多“虚假”的现象,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忽视,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形式化和机械化现象,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倾向等。因此,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研究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本研究以虚假课堂教学目标实践为研究切入点,以实现“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为本研究的目的。课堂教学目标实践要基于教育实践、面向教育实践,并在开展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过程中唤醒师生内心真实的体验,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总之,要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切实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落实。 为了实现“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本研究考察了某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现实,对已有研究及实践状况进行了反思,指出已有研究及实践存在的问题,比如忽视了对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实然性研究,学生在场的缺席及内心的遮蔽,对教师发展的忽略;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本身的行为化色彩较浓,课程标准意识缺乏;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封闭性,及对其外部影响因素缺少系统思考和建设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还存在不适;学生话语权在教育中缺失;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目标构成指导模式的缺失,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切入点的模糊;学校相关制度、教学资源以及文化氛围建设的滞后等。 在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本研究拟从三个方面对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进行探讨,即从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内在的逻辑入手进行分析,以实现实践本身的真实;从课堂教学目标实践所需主体的角度,强调教师应成为真实主体;从环境性支持条件的角度来建构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环境支撑。具体表现为: 第一,从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逻辑出发,建构真实的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其中要把握四个要点:(1)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目标分类是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前提。由于当前没有适合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分类,并缺乏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提供指导性的模式或框架,致使在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虚假”现象。因此本研究从时代需求以及基础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指出学生“学会学习”是其身心发展的切入点,并围绕“学会学习能力”的获得设计出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即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再分别从指向客观世界、人际交往和自我层面三个角度进行分解。(2)从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出发,指出“基于课程标准”是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真实课堂教学目标设计。(3)教师还需设计备用课堂教学目标,以对教学实践进行充分预设。(4)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进行的课堂教学目标实施,应恰当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使其和谐共处,实现有效教学。另外,还要基于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和师生的内心体验,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完善。 第二,从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实践所需的真实主体的视角出发,建构真实的课堂教学目标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教师方面的因素对教学实践产生着重要影响,也是阻碍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从教师作为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主体这一定位出发,论述了教师以研究的态度进行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反思、探究,以及努力回归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意义世界的活动,从主体性条件的建设来促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在场真实主体。 第三,从环境性支持条件的角度,建构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因为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还需要一些制度、资源以及文化氛围等外在环境的支撑。因此本研究分别从制度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互助性教研文化培育的角度进行了外在环境建构的论述。 总之,本研究期望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思考,以期有效实现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进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促进师生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解答整个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一直以来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走向有效教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24.2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源起与意义14-59
  • 第一节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问题14-20
  • 一、课堂教学目标实践亟待转型14-17
  • 二、课堂教学目标实践中存在虚假现象17-20
  • 第二节 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综述20-49
  • 一、教育目标分类学——课堂教学目标框架模式来源的研究21-26
  • 二、关于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要素分析研究26-40
  • 三、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价40-42
  • 四、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42-46
  • 五、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46-49
  • 第三节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设计49-59
  • 一、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9-53
  • 二、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目的53-55
  • 三、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内容55-56
  • 四、课堂教学目标研究方法56-57
  • 五、课堂教学目标研究思路57-59
  • 第二章 课堂教学目标实践:从"虚假"走向"真实"59-90
  • 第一节 虚假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现实聚焦59-72
  • 一、虚假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个案展示59-66
  • 二、虚假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原因分析66-72
  • 第二节 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内涵与特点72-79
  • 一、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内涵72-75
  • 二、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特点75-79
  • 第三节 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分析维度79-86
  • 一、真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维度分析79-82
  • 二、真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要素维度分析82-85
  • 三、过程维和要素维的整合85-86
  • 第四节 真实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86-90
  • 一、把握真实的实践逻辑86-87
  • 二、彰显真实的主体87-88
  • 三、建构真实的环境88-90
  • 第三章 基于课程标准的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90-142
  • 第一节 "学会学习"与教育目标分类90-101
  • 一、"学会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切入点90-93
  • 二、指向"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分类93-101
  • 第二节 基于课程标准: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基础101-109
  • 一、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价值取向分析102-106
  •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内涵和特点106-109
  • 第三节 基于课程标准的真实课堂教学目标设计109-134
  • 一、明确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环境分析109-116
  • 二、解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116-123
  • 三、明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目标间的空隙带123-126
  • 四、选择课堂教学目标的结构模式126-128
  • 五、表述课堂教学目标128-129
  • 六、设计备用课堂教学目标129-131
  • 七、案例分析131-134
  • 第四节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目标实施与完善134-142
  •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目标实施过程134-138
  •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目标完善138-142
  • 第四章 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主体性条件142-160
  • 第一节 课堂教学目标实践主体性的缺失142-146
  • 一、教师虚假主体性的表现142-144
  • 二、教师虚假主体性的原因分析144-146
  • 第二节 教师成为真实主体的必然146-150
  • 一、教师作为真实主体的必然146-148
  • 二、教师作为真实主体的特征和表现148-150
  • 第三节 教师成为真实主体的条件和途径150-160
  • 一、教师成为真实主体的条件150-154
  • 二、教师成为真实主体的途径154-160
  • 第五章 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环境性条件160-183
  • 第一节 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制度保障160-167
  • 一、协调团队运转的组织制度160-163
  • 二、提高教师个体主体性的赋权增能制度163-165
  • 三、促进实践不断改善的评价制度165-167
  • 第二节 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教学资源建设167-174
  • 一、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教学资源分析167-170
  • 二、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教学资源建设过程170-174
  • 第三节 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的教研文化培育174-183
  • 一、真实课堂教学目标实践需要互助性教研文化174-178
  • 二、互助性教研文化的培育策略178-183
  • 结语:从真实的课堂教学目标实践走向有效教学183-185
  • 附录185-192
  • 参考文献192-203
  • 后记203-20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金元;;农村高中生物课堂实施教学目标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1年05期

    2 方星;谭炜东;;用“据、量、例”表述教学目标的探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5期

    3 贾建民;;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年07期

    4 金丹华;;有效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原则[J];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16期

    5 耿明霞;;课堂因目标再生成而精彩[J];教师;2011年21期

    6 史国强;;着眼三个“优化”提高课堂效率[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9年01期

    7 曹玉兰;;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阅读教学目标设计[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0期

    8 沈文涛;聂德琴;;三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J];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12期

    9 李英;;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学周刊;2011年26期

    10 沈耘;;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开展课堂评价研究[J];北京教育(普教);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克勤;;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勇;赵彤璐;;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标准参照测验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姚国平;;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显性与隐性结合问题的探讨[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邓华;涂彬;;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思考[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凡芳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马英旭;;浅谈课改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张贵春;詹雯波;;关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丘市回民高级中学 马敏;[N];商丘日报;2009年

    2 江苏省大丰市万盈第二初级中学 储晓云;[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赵小雅;[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N];本溪日报;2009年

    5 姜堰市娄庄中学 杨海萍;[N];学知报;2010年

    6 王丽鹃;[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太原十三中、五职中学校 毛东华;[N];山西科技报;2003年

    8 羊册二中 齐晓;[N];学知报;2011年

    9 刘援;[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二中 朱晓;[N];美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闫艳;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瑞;理解与超越: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蔚;课堂教学目标深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唐亮宇;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彩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卫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程林;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的标准化省(州)级学业成就测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宁;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叶鼎娟;中学语文现代诗歌选修课课程目标具体化实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福英;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9 赵中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孙欣;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认知目标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8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78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e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