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课程视野下的创业教育课程开发
[Abstract]:First, the connotation of recessive curriculum as early as 1960s, the influence of recessive curriculum on students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any scholars. In 1968, Jackson formal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recessive curriculum" in his book Class Life, thinking that students are not in school.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沈贵鹏;隐性心育课程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于晓东;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郝明君;现代课程的意识形态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何大海,何先刚;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探微[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姚成建,曾诚;重视隐性课程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5年05期
7 宋国英;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孙宏安;中学数学教师的条件性知识[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9 林琳;米德的文化传播观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刘丽群;;论课程公平——一种社会学的视野[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广军;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朱华伟;高师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钟陵;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郑晓梅;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秦喜超;现代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施莉明;注重职教特色 构建新时期开放型德育课程体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连芬;关于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吴运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娴兰;控制与服从:赏罚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小学课堂教学生活片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喜梅;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基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诗乐;;浅谈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2 段庆生;;隐性课程角度下的学科课程育德定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3 周忠新;;结合隐性课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11年22期
4 李慧;;浅谈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当中的创业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2期
5 于跃进;王晓红;;大学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策略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李敏;;浅谈教师在隐性课程开发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8期
7 魏戈;;微观视角下的创业课程开发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4期
8 张文翼;;谈教师人格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基于隐性课程施教机制理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6期
9 苗q,
本文编号:2369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369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