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教育制度的反思
[Abstract]:By examining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one-dimensional bias. It is embodied in the orientation of perfectionism in educational purpose, the linear objective mode in curriculum setting, the rigid management mode i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tudent eval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ue aim of educating people.
【作者单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治河;;当代西方哲学中的“非哲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屠高,唐德善;欠发达地区的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4期
2 陈红梅;中外学校职业指导比较研究探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04期
3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张尚兵,张尚武;个性化教育特征与实施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马叔平;致力于建设 学习化社会──北京成人教育回顾与展望[J];北京成人教育;1998年10期
6 纪军;试论大学在成人教育发展中的角色[J];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12期
7 许建中;教会学生评改作文问对——语文自主学习策略指导举隅[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8 鲁雷;论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9 李和佳,吴卫丰;论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谈起[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朱观明;从陶行知的师生观看新时期的师生关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焦峰;;人本视野中的成人高等教育矛盾及其对策研究[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红亚;;试论学习型社会大学的整合策略[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仪淑丽;;网络教育时代的教师角色重构[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7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熊颖;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研究及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金斌华;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吕丽艳;教育世界中的意义遮蔽与澄明[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范元玲;当代中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沈书生;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许凯;论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伟;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傅红;新世纪高校素质教育以德为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银骠;武斌;;评法兰克福学派的乌托邦革命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2 ;当代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3 任平;弹性控制与协调方式[J];中州学刊;1986年04期
4 陈桂生;;教育的传统与传统的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7年02期
5 陈桂生;略论教育的先行与先行的教育——读《学会生存》札记[J];教育与经济;1988年04期
6 盖尔皮;张玲;沈剑平;;终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8年09期
7 安维复;从单向度认识论到互补认识论──从元认识论的视角看[J];求是学刊;1990年05期
8 李忠尚,胡邦胜;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9 张连军;“生活教育”——一种蕴含“终身教育”思想的未来教育观[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10 薛焕玉;;教育要先行,教育为未来,创建学习化社会[J];未来与发展;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金郎;苏百加;黄建隆;;粘性土壤水压锥消散试验之研究[A];海峡两岸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地工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2 陈建平;;“新公共服务”话语理论的后现代尝试——一种对“新公共服务”的解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3 张志扬;;“知其白守其黑”——“主从伦理”之政治秩序掩盖了什么?[A];“现象学与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国现象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崔斌箴;郭建中;;数字技术条件下电影审美特性的嬗变[A];“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黄怀璞;;后现代之虑:技术复制与仿像现实[A];“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郑晓风;廖毅;潘臻文;朱冠保;潘景业;余震;;论高校中情商教育的重要性[A];2006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雄;;现代性逻辑预设何以生成——关于三种路径的探讨[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8 宋圭武;;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析框架:我的观点[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富平;;零度——“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仰海峰;;人的单向度化与形而上学回归中的否定性批判——读《单向度的人》[A];“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兆山 王守纪;反对功利主义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王立仁;增强德育实效性须转换思维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鲍宗豪 李振;数字化的时代限度[N];光明日报;2004年
4 李杰;未来世界的警世寓言[N];财经时报;2005年
5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邓友超;近思远虑两相济[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深圳商报记者 金敏华;体育营销:眼睛看着姑娘的倾诉[N];深圳商报;2005年
7 记者 李谧;第六届国际轮胎及橡胶展出新招[N];中国化工报;2006年
8 周士君;涨价听证不应回避“街头民意”[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9 张敏娟;曲径通幽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程红兵;校务公开:一个充满智慧的文化行为[N];中国教师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金龙;教育公正新解[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范晓丽;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对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文晶;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实践[D];河南大学;2003年
3 王玮;形式的视觉异化与异化克服[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赵艳平;班级弱势群体生成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剑凤;从单向度的人走向总体的人[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白红梅;学生评价合作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荣清;理性的失落与回归[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8 黄冬敏;古希腊贤哲的人文理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薛睿;理解教育与职业中学新生的英语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金顺;李普曼及其《民意》(Public Opinion)一书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92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392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