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中国教育概念史研究刍议

发布时间:2019-01-12 12:51
【摘要】:尽管中国教育史的研究经常涉及到概念的考证,但是,系统的概念史研究还处于零星的起步阶段。为了客观地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状况,有必要考察教育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和外延;为了中国教育学的重建,也有必要发掘传统教育理论资源,搭建从传统教育概念向现代教育概念转换的桥梁。中国教育概念史的研究要避免走从概念到概念的老路,必须从概念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的变化和表达概念的词语的变化两个方面入手,去探讨概念自身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
[Abstract]:Alth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often involves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concepts,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oncept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describe the educational situ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edagogy,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theory resources and build a bridge fro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ncept to the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 In order to avoid the old way from concept to concept,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al concept must begin with the change of historical fact reflected by concept and the change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of concept, and probe into the process and law of the evolution of concept itself.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蒋保;影视史学刍议[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4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张公善;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郑溟;对跨文化翻译的哲学诠释学反思——理解、译解与解释的动态效应[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朱庆育;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9 胡江宁;现代阐释学与文学翻译实践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10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5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7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9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罗立军;章学诚道学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芳;理性之光[D];湘潭大学;2002年

4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5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爱华;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乾坤;罪刑法定视野中的滥用职权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吴洪林;刑法司法解释“立法化”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9 莫晓红;图尔敏论证模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程秀芳;音乐解释学导言[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俊浩;;论新形势下全员德育的实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王学兵;;浅谈我国当代的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5期

3 王爽;;探讨网络教学推广的必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4 李志友;黄祖才;李秋才;黄明聚;;试论“券”解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必要性[J];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5 李宏昌;杨秀莲;;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互动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年08期

6 李惠玲;杨盘华;;学校课程改革对性别平等关照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年17期

7 周明;;教师权威的另类解读——基于雅斯贝尔斯的权威观[J];教师;2011年26期

8 钟元富;;小议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J];快乐阅读;2011年16期

9 杜承铭;张志凡;;论村民自治组织的义务教育参与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刘时容;;从“尊师重教”到“尊师重学”——论构建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与基本内涵[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延;;论在小学高年级开展青春期储备教育的必要性[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翟光辉;李阿利;;非学历教育的必要性、风险与对策[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华;;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A];江苏省性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史许福;;重新界定美育的必要性及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田淑梅;;大学新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爱香;;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及意义[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曹勇安;;从教育的产业性看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效益性[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8 张义亭;;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永平;;教学与更新教育观念的必要性[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10 冯毅;;关于成立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筹备工作报告[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正;从“7·27”事件看“三生教育”必要性[N];云南政协报;2010年

2 普布扎喜;浅析三结合教育的必要性[N];西藏日报;2002年

3 崔建才;新视角看教科书采购[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5年

4 记者 周波;青羊区:书包重不得超学生体重10%[N];成都日报;2007年

5 子长县马家砭镇中心小学 王建东;浅议教师“三笔字”训练的必要性[N];延安日报;2011年

6 通讯员 吉美才邓 米玛;希望从这里起飞[N];林芝报;2008年

7 汕头市英华外国语学校 黄惜萍;浅议潮汕话课堂教育的必要性[N];汕头日报;2007年

8 记者 许含宇;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卢展工回信精神[N];福州日报;2006年

9 代乐;素质教育从细节着手[N];贵州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辛瑞玲 实习生 赵琦玉;关爱孩子心理健康[N];汕头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丽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惩劝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贾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沈大山;学校道德领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晓红;论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曾文婕;我国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伶俐;家访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建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马朝鹏;利用电子学档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兵;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赵玉娟;课程实施之行动研究初探[D];扬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077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4077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8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