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晚清“蜀学”的影响与地位

发布时间:2019-05-08 19:51
【摘要】:“蜀学”包含学校、学人、学术三大要素,这些要素在晚清的四川都得到了迅猛发展。此时“蜀学”在教育机构上位居全国前列,在人才培养上英才辈出,在学术造诣上更开拓了创新气象。晚清“蜀学”沿着清代“以复古求解放”这一路径,成功将“复古”运动推进到西汉(今文经学)和先秦(诸子学和古史学),使中国学人知两汉经学有今古文学相争的历史,揭开中国经学研究新篇章;晚清“蜀学”具有大胆怀疑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开启和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革命。在这个意义上,晚清“蜀学”毋宁说是中国儒学的新阶段和中国经学的新形态。
[Abstract]:......
【作者单位】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家文献学研究” 国家“985工程”二期“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研究成果。
【分类号】:K252;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龚书铎,宋小庆;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陈平原;;城阙、街景与风情——晚清画报中的帝京想象[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5 龙彬;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初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薛其林;;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中心与融合创新——以梁漱溟、熊十力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王晓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2期

8 侯汉清;王雅戈;;中国近代索引研究的开山之作——《引得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05期

9 唐韵;从“底”字短语的产生、发展看《元曲选》“的”字短语[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王玉华;章太炎共和思想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刘贵福;钱玄同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忠毛;现代性视阈中的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与论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平;长江流域书院的学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2 赵璐;近代中国的进化论与社会历史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向振湘;阳明心学与明代书院[D];湖南大学;2002年

4 刘庆;论李渔家班的演剧之路[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5 蒋玉斌;(?)组甲骨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黎明;出场与退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益顺;早期孙中山的个性心理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孙建平;元代理学官学化初探[D];湖南大学;2003年

9 肖剑平;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D];湘潭大学;2003年

10 崔雅琴;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性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光;;当代史的治史刍议[J];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05期

2 李健美;;唐鉴的道统思想及“守道救时”说[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文本;;回首五四:跨世纪的检讨和超越[J];黄金时代;2010年05期

4 周伟良;;义和团武术活动简论——义和团活动研究的一个新视域[J];学术界;2011年08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建朗;;序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2 吕文浩;;潘光旦家庭问题研究述评[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吴晶;展现近代文化史研究新成果[N];人民日报;2007年

2 《历史研究》主编 徐思彦;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的缺位[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正确对待历史和未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元琪;清代道咸同时期的汉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耀宗;青年章太炎的文化政治思想(1897-1910)[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焕敏;晚清浙江学术转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蒋晖;朱一新的学术与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胜华;论“批林批孔”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袁刚;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6年

6 陈国威;十九世纪(1840-1900)买办心理试析[D];宁夏大学;2004年

7 逮惠娟;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顺直灾荒与荒政[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史林杰;清末民初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9 黄沛骊;转型时期的选择——试论梁启超的文化认同[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志松;梁启超的孔子研究述略[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72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472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1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