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对陈独秀教育改革思想形成的影响
[Abstract]:Chen Duxiu's educational thought was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Chen Duxiu reformed traditional education, advocated heuristic teaching,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ed scientific evaluation standards.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ewey's democratic education thought,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s of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作者单位】: 丽水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浙江省2006年社科课题阶段性成果(06N139)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刚;;论《绿衣》、《葛生》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刘刚;宋玉赋——《高唐》、《神女》二三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李静;略论“以文为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高政锐;《古诗十九首》的时空意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9期
5 李明;以讹传讹一例——从一则文献看引用文献的学术规范[J];编辑学刊;2005年02期
6 辛建华;古代应用文文体风格演变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7 彭建华;二十世纪郭璞研究综述[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孙亭玉;论杜甫“戏作”之诗[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曾中辉;“南洪北孔”遭难的深层原因[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于淑娟;《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要离传奇的文本考察[J];东疆学刊;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湘琳;;休去倚危阑——辛弃疾“登楼”心态初探[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林大志;四萧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3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天保;王安石学术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蒋鹏举;李攀龙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邢宇皓;谢灵运山水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温秀珍;张问陶论诗诗及其诗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易小平;西汉文学系年[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杨永军;先秦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青;论汤显祖诗歌的主情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爱波;论归有光的抒情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于宝莲;唐代叙事诗的发展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薛松华;苏轼的思想与文艺观[D];新疆大学;2002年
5 陈志国;徐渭人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利侠;蒲松龄女性意识的重新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丁俊苗;《醒世姻缘传》复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姜永全;佛经翻译及其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薛峰;序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王景龙;赋体文与小说文体之形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芹;关于陈独秀历史评价的一点质疑——与张静如同志商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2 吴家林 ,袁钟秀;战斗的一生——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八十五周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张巨浩;如何认识开除党籍后的陈独秀[J];求是学刊;1980年04期
4 王进;陈独秀的“开明专制论”不是旧武器[J];求是学刊;1980年04期
5 国珍;一个普通人怎样成长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读《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J];人文杂志;1980年04期
6 夏以溶;也谈广州起义的历史地位——兼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由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02期
7 耿毅;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J];大理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8 罗绍志;乾坤一少年——纪念蔡和森同志八十五诞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1期
9 石复生;谈《深情忆念周伯伯》的选材特点[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年01期
10 王德源;陈独秀的哲学思想[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0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信;;建国前中共在香港的主要活动[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2 陈琦;张建伟;;再论建构主义学习观[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杜书瀛;;百年扫描——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回顾[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郑万鹏;;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5 周吉平;;李大钊道德观的变动及其思想基础[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6 王世儒;;李大钊与蔡元培[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7 周即平;;李大钊与周作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8 後藤延子;王青;王冰;;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论——在东西文化论战中的地位与思想史上的意义[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9 村田雄二郎;唐华全;朱文通;;理与力——李大钊的“平民主义”[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10 冯素陶;;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武雄;走进真实的陈独秀[N];北京日报;2000年
2 徐强 易佑民;尼采哲学对当今创新教育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语言迷宫的游戏[N];大众科技报;2000年
4 李银安;新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奠基工程[N];光明日报;2000年
5 洪晓楠;“科玄论战”对中国文化哲学的影响[N];光明日报;2000年
6 陶德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N];光明日报;2000年
7 胡瑞华;清末民初进步人士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顾咪咪;名人故居亟待保护开发[N];解放日报;2000年
9 冯晨;年轻美国的老报纸[N];吉林日报;2000年
10 孙克悠;让史实评说[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玲;1926—1935年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政策及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闫守轩;论教学中的生命关怀[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肖贵清;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余泽娜;经验、行动与效果的彰显[D];复旦大学;2005年
8 田光远;科学与人的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9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孔祥田;经验、民主与生活[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和国强;评杜威工具主义真理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白龙飞;“五·四”时期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贾可卿;试论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历史演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国民;评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顾庆;在冲突中演变、在融合中超越——论“五四”文学观念的整合[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赵璐;近代中国的进化论与社会历史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叶宗宝;论《新青年》角色转换对新文化阵营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2年
10 杨树国;略论傅斯年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79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479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