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有效化

发布时间:2016-06-09 19:04

  本文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有效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有效化

作者:陈明华编辑:studa0714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用新课程理念改革过去被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建构课堂教学中真实的师生交往是关键。当前,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存在一些不真实的现象,这已对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分析不真实交往的成因,明确师生之间真实交往的特征,建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交往,从而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有效化

Abstract: The reform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schools is an important work, whose objective is to use the new curriculum philosophy to change the passive model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to a process with the interac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real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is objective. At present, there exists unreal and fals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brings some bad effect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Therefore, we should get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analyze the cause of the unreal and false interactions. We should also clearly understand the features of the interaction and construct an effec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as to improv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ffectiveness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广大实验区教师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2](80)因此,建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学校数学课堂中,交往是教学中司空见惯的行为,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行为。教师教学需要提问,提问则需要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一个公式或法则,要了解学生是否认识或掌握,则需要通过学习活动或对话来实现。数学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交往。可以说,数学课堂中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但是,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交往中,无疑存在着真正的交往与虚假的交往,互动式的交往与应答式的交往这样两对不同的形式。这两对交往形式的存在,使课堂呈现着不同的形态,也使得课堂教学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因此,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互动式的师生交往,达成共同发展,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化,是当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变革,也是使数学课堂真正得以重新建构的前提。

一、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交往与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交往的社会,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交往,但对交往进行系统的和理论上的研究则是较晚的事情。20世纪50年代开始,交往理论开始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迅速扩大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这引起西方哲学家对交往理论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结果使交往理论获得重要的进展,交往理论也因此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理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全球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使交往实践观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使交往这个哲学主题迅速转变为社会主题,并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渗透到教育领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再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

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对交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交往是建立在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只有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称得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被动的、单向的关系,是不能称为相互关系的”。[3]这表明,交往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即主体间性。对交往的认识,就要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认识,即“交往的主体间性和主体间的内在相互关系构成了交往概念的本质”。[4]

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数学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期望理解(教师所期望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实际理解(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应该把数学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数学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内容上和结构上形成了新的特点。从目标上看,数学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由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规定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相应地要求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1)从结构要素上看,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时展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共时性、互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为课堂教学交往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条件,一旦教师忽视这些要求和条件的创设,去进行形式上所谓的“师生交往互动”,这些交往就变成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不真实的交往,因为它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表演的捧场。它没有实现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它不能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

二、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这就决定了交往是一种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交往双方的相互承认,交往双方在交往机会上的均等,在地位上、权利上和道德上的平等。在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样交往就会被异化。事实上,就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状况来看,由于不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2](80)中“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所以,师生(实际上主要是学生)不能作为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于课堂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交往。这些不真实的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一)形式上的交往

目前这种形式上的交往较普遍存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这种交往徒具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其表现样式很多。如,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问一些并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学生齐答,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32 加42 是不是等于52”,学生齐答“等于”,教师问“一百万是不是很大的数”,学生齐答“是很大的数”,教师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是不是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学生齐答“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又如,教师向学生提出某一个数学问题,某一学生站起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其他学生明明已经知道是正确的,教师仍然要问“他的回答对不对啊”,学生齐答“对”,教师继续追问“他的回答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诸如此类的形式上的师生交往在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可以举出许多。所以,教师必须建立一种能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考的交往方式。有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中有80%的问题只需要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解决”。[5]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形式上的交往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这种形式上的交往不仅存在于数学课堂教学师生的交往中,也存在于课堂教学学生间的交往中。有些教师为了表示课堂中有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交流,为形式而安排讨论,而不是为了真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而安排讨论。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或解答,教师却要求四个学生或六个学生组成一组进行五分钟的讨论,讨论后各组选代表发言,结果发言结果完全一样。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认识上的差距,所以在交往内容的安排、交往方法的运用以及交往时机的选择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而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的诸多“空壳”现象出现。这种形式上的交往难以对学生的智慧活动构成挑战,难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从这种意义上讲,形式上的交往不具有教育性。

(二)造作式的交往

数学课堂教学中造作式的交往是一种人为包装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增加了一份人为造作,少了一份真实自然。比如,在一些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创设师生交往互动的氛围,不注意从学生数学认知的角度和数学知识教学的角度去思考交往问题,而是用与数学关联不大的文学艺术的方式、方法来造作课堂的交往。例如,我们在一些学校七年级“有理数”的教学中看到,有的教师用对对联、对诗和学生一唱一和,来创设交往互动的氛围,称这是在文学艺术中感受数学。教师说“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答“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学生答“门泊东吴万里船”。场面非常热闹,却使人感到这不像是一堂数学课中的交往,倒像是一堂语文课中的交往。

这种交往,从其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往,表面上似乎也有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但这类交往带有明显的“造作”成分或“矫情”成分,这种“造作”或“矫情”使得交往偏离了数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和主题,使交往的过程无法满足交往双方的期望与需求,无法实现教与学各自的利益与价值,因此失去了学科教学的互惠性,远离了学科教学的真实。

(三)垄断式的交往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交往其特征是交往为少数人所独享。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是存在着差异的。正是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教师肤浅的学生观,使得数学课堂教学交往呈现出垄断性。比如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优、良、中、差”的身份或“好学生、中等生、差学生”的类别,以及他们在教室中的位置都成为交往的重要结果和标志。有的学生因自己的身份或类别而只能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他们偶尔一次的交往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表扬和尊重,甚至还会受到嘲笑或侮辱。对学生来说,没有了课堂教学中这些所谓的“交往”,其实是一种解脱。

数学课堂教学交往的垄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教学交往机会上。在数学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许多教师都会因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交往机会。数学教师一般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进行交往,而很少或不愿意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他们认为,如果过多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会干扰自己的教学,会阻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可以在许多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看到,有的学生一堂课被提问到十几次,而有的学生却始终无人问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数学课堂教学中交往的垄断性还体现在交往的言语形式上。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中的优势群体(所谓“优生”群体)垄断了教师的积极方面的言语。教师期望通过交往得出公式、定理、正确

  • 下一篇: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 最近相关


      本文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有效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5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55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0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