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7-07-17 22:33

  本文关键词: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生命体验 道德教育 道德发展


【摘要】: 目前,道德教育对师生生命体验的忽视,导致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生命体验是体验的生命性展现,是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人们对生命和生活的把握只有从生命体验开始。道德教育要提升生命的质量,必须以生命体验为主导,贯穿道德教育的始终。个体的生命体验与道德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应建构生命性的道德目标和内容、复合性的生命体验原则、多维视野中的生命体验方法,在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实现道德教育的发展。 以此为出发点,本文探讨了基于生命和体验基础,并超越二者的生命体验的道德教育价值,通过对生命体验基本内涵的阐释,生命体验的道德教育意蕴的研究,指出要改善目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发挥道德教育应有的作用,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师生的生命体验,体现师生的生命价值,构建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体系。 本论文基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生命体验的基本内涵。人的生命是双重性存在,具有种生命和类生命、客观生命和主观生命、有限生命和无限生命、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现实生命和理想生命等双重属性。在道德教育中,人实现了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超越。体验是一种与生命直接相关的存在方式,是领悟生命存在的最直接的方式。生命体验是基于生命和体验基础上的超越,是体验的生命性展现,使体验有了对生命超越的功能,从而更好的把握生命以及生活的意义。 第二部分,生命体验的道德教育意蕴。目前,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相对滞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实道德教育中生命体验的缺失,即对师生生命体验的忽视,集中体现在道德教育内容贫乏、方法不合理和忽视整体德育环境的建构等方面。生命体验关注师生的生命价值,是走出现实学校道德教育中师生生命价值缺失这一困境的应然选择。同时,道德教育对生命体验也是一种提升和超越。生命体验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存在,道德教育应回归生命体验,道德教育具有生命体验的价值,道德教育能够提升并超越生命体验。 第三部分,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应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包括生命性的道德目标和内容、复合性的生命体验原则、多维视野中的生命体验方法,在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实现道德教育的发展。生命体验视域中,应确立生命性的道德教育目标: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个体生命道德水平的发展,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生命性的道德教育目标决定了生命性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性道德知识、生命性道德情感、生命性道德意志和生命性道德行动。生命体验的亲历性、关系性、超越性和开放性特征,决定了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应遵循实践性、主体间性、创造性和扩展性的原则。在生命体验哲学观的指导下,多维视野中的道德教育具有多种生命体验方法,包括道德情境中的生命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道德实践活动中的生命体验、叙事中的生命体验和平等对话中的生命体验等。
【关键词】:生命体验 道德教育 道德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一、生命体验的基本内涵10-21
  • (一) 生命的基本内涵及其道德意义10-14
  • 1、生命:双重性存在10-12
  • 2、生命的道德意义12-14
  • (二) 体验:一种与生命直接相关的存在方式14-16
  • 1、词源学角度14
  • 2、体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4-16
  • (三) 生命体验:“体验”的生命性展现16-21
  • 二、生命体验的道德教育意蕴21-29
  • (一) 现实道德教育中生命体验的缺失21-25
  • 1、内容贫乏21-22
  • 2、方法不合理22-23
  • 3、忽视整体德育环境的建构23-25
  • (二) 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25-26
  • (三) 道德教育对生命体验的提升和超越26-29
  • 1、道德教育应回归生命体验27
  • 2、道德教育对生命体验的提升和超越27-29
  • 三、生命体验视域中的道德教育29-42
  • (一) 生命性的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29
  • (二) 复合性的生命体验原则29-33
  • 1、实践性原则29-30
  • 2、主体间性原则30-31
  • 3、创造性原则31-32
  • 4、扩展性原则32-33
  • (三) 多维视野中的生命体验方法33-42
  • 1、道德情境中的生命体验33-34
  • 2、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34-35
  • 3、道德实践活动中的生命体验35-36
  • 4、叙事中的生命体验36-38
  • 5、平等对话中的生命体验38-42
  • 结语: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42-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4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国发;;从生命体验中滋生出精神奥义——读王尔碑的散文诗[J];阅读与写作;2011年07期

2 赵超;;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生命体验[J];文教资料;2011年23期

3 曹勇;柳炳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4 鲍丽;;艺术家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与生命体验之关系——以贝多芬和莎士比亚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6期

5 田超;;赫斯利普的道德教育观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程继龙;;生死体验,诗性叙事——解读伊沙《灵魂出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马海宁;;用生活体验走进生命的真实[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8 雷莹;;生命体验的重绎与女性作家的自我救赎——论八位女作家的“人生笔记”系列[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邬玉国;;体验“生命在场”,构建“生命化”的课堂[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10 韩莉;;民族精神道德文化课——俄罗斯德育新探索[J];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邱之乃;刘秀英;;中国特色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机理的探讨[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3 陈向兵;;浅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李丹;陈秀娣;;儿童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发展特点[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龙扬志;;叙事性·生命体验·诗意生成——读李小洛组诗《孤独书》[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永;;耀亮生命的闪电——李小洛诗歌散论[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于天龙;;改进中小学德育内容与加强传统美德教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8 林凤慧;;在自主发展校园文化环境中 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9 武志达;郭胜;;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引领者[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10 钱家荣;;重视心理层面的生命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雷;文学与我们的生命体验[N];文艺报;2010年

2 黄涌;作为生命体验的阅读[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邢宇皓;阅读,延展升华我们的生命体验[N];光明日报;2008年

4 甘以雯 百花文艺出版社;生命体验与人文情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宋生贵;生命体验与美学追求[N];文艺报;2010年

6 石英;坚守与攀登[N];解放军报;2001年

7 肖默雨;《可可西里》真实的生命体验[N];天津日报;2004年

8 见习记者 杨莉;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N];广安日报;2009年

9 刘琼;真实,就是力量[N];人民日报;2011年

10 关仁山;生活·思想·艺术[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大学生命教育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李永东;租界文化与三十年代文学[D];山东大学;2005年

3 鲍永玲;“种子”与“灵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路黎;史铁生哲思文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鲁红霞;阎连科小说修辞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梅景辉;生存与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陈立群;先秦天人观念的变迁与审美意识的酝酿[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杨s

本文编号:554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554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0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