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乒乓球正手拉高吊弧圈球与前冲弧圈球技术的运动学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0 11:33

  本文关键词:乒乓球正手拉高吊弧圈球与前冲弧圈球技术的运动学差异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乒乓球 正手拉球 前冲弧圈球 高吊弧圈球 运动学差异


【摘要】:弧圈球是乒乓球进攻中的重要技术,是一种强烈的上旋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两台索尼JVC高速摄像机对山西12名省体工队和体校的一级乒乓球运动员进行拍摄,要求运动员在热身充分后正手拉前冲弧圈球和高吊弧圈球,运用美国APAS三维影像解析系统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解析。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剖析比较乒乓球运动员在拉高吊弧圈球和拉前冲弧圈球两个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和差异。 在本文中主要对两个技术动作的下肢环节角度变化、速度变化,上肢环节角度变化、速度变化,身体重心的位移变化、躯干的扭转角度变化,,球拍的速度变化、拍形和击球时的角度变化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整个拉球过程中,前冲左侧的下肢关节角度都要大于高吊,通过整个拉球过程中角度的变化规律能推断出身体重心的左右移动。在变化幅度上拉高吊弧圈要大于拉前冲弧圈球。 (2)在速度方面,拉前冲弧圈球下肢各个关节的速度都要大于拉高吊弧圈球的速度,从踝关节到膝关节再到髋关节速度依次递增。拉前冲弧圈球更注重速度,拉高吊弧圈球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触球,从而加大与球的摩擦。 (3)拉高吊弧圈球比前冲弧圈球的躯干扭转角度大,躯干肌肉的拉伸程度越大,存储的弹性势能就越大。高吊的重心的位移的幅度要大于前冲;高吊弧圈球的重心要低于前冲。 (4)肩关节在引拍阶段两个技术动作不存在显著差异,挥拍阶段和随挥阶段,拉前冲弧圈球的角度大于拉高吊弧圈球的角度。拉前冲弧圈球肘关节的角度变化在各个阶段都大于拉高吊弧圈球。拉前冲弧圈球和拉高吊弧圈球的腕关节角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拉高吊弧圈球时,上肢关节更加紧凑,不论是向后引拍还是向前挥拍,上肢关节的屈曲和外展角度都比前冲小。 (5)正手拉高吊弧圈球和前冲弧圈球上肢各关节的速度在击球前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在击球时达到最高速度后,速度开始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小,并且肩、肘、腕、手的速度呈现出依次递增的趋势。拉高吊所用时间要长于前冲,而且最快速度出现的时刻前冲早于高吊,拉高吊的速度小于前冲。 (6)受上肢末端速度的影响,各个阶段拉前冲弧圈球的球拍速度都是大于拉高吊弧圈球的。拉高吊弧圈球比拉前冲弧圈球的上下位移变化幅度大,拉前冲弧圈球比拉高吊弧圈球前后位移变化幅度大。拉前冲弧圈球的击球点一般是在球的上升期,高于球台面,高吊弧圈球的击球点一般在球的下降后期,要低于球台面。
【关键词】:乒乓球 正手拉球 前冲弧圈球 高吊弧圈球 运动学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21
  • 1.1 选题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理论意义11
  • 1.2.3 实际意义11-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1
  • 1.3.1 有关体育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和测试方法12-14
  • 1.3.2 有关乒乓球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14-16
  • 1.3.3 有关乒乓球弧圈球的运动学研究16-19
  • 1.3.4 关于 APAS 三维影像解析系统的研究19-21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27
  • 2.1 研究对象21-22
  • 2.2 研究方法22-24
  • 2.2.1 文献资料法22
  • 2.2.2 专家访谈法22
  • 2.2.3 影像拍摄法22-23
  • 2.2.4 图像解析法23-24
  • 2.2.5 录像观察法24
  • 2.2.6 数据统计法24
  • 2.3 研究思路24-25
  • 2.4 相关概念的界定25-27
  • 3 结果分析27-52
  • 3.1 下肢各个关节的运动分析28-36
  • 3.1.1 下肢各关节的角度变化28-32
  • 3.1.2 下肢各关节的速度变化32-36
  • 3.2 躯干的运动学分析36-39
  • 3.2.1 躯干的扭转角度变化36-38
  • 3.2.2 身体重心的位移变化38-39
  • 3.3 上肢关节的运动学分析39-46
  • 3.3.1 上肢各关节的角度变化分析40-42
  • 3.3.2 上肢各关节的速度变化分析42-46
  • 3.4 球拍的运动学分析46-52
  • 3.4.1 球拍的速度分析46-47
  • 3.4.2 球拍的空间位移47-49
  • 3.4.3 球拍触球时的空间特征49-52
  • 4 结论与建议52-54
  • 4.1 结论52-53
  • 4.2 建议53-54
  • 参考文献54-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59-60
  • 致谢60-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望清;乒乓球削球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及训练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2 刘卉;三维摄影解析中人体关节角度的计算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肖丹丹;苏丕仁;胡宗祥;;运动生物力学在乒乓球运动中的应用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4 李恒;;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铅球运动的出手速度对运动成绩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21期

5 沈洪钧;宏敏;柏开祥;;基于Ariel三维解析系统对于链球投掷技术分析的基本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6 成波锦;;乒乓球弧圈球技术教学与训练方法的探析[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7 岳卫亚;;人体三维运动影像解析环节角的概念与计算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唐芳武;;不同弧圈球技术特点的对比分析及运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06期

9 贾谊;严波涛;;运动影像测量方法与误差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尹建利;张建国;曾孝宇;;基于APAS的人体上肢运动分析[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1006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06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3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