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一个国家篮球运动的长远发展取决于篮球运动后备人才的综合实力。可以说完善、科学的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是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我国,随着一些优秀球员年纪增长、退役,加上我国的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还没有完善的建立,使得篮球后备力量上出现了萎缩和匮乏的现象。为了能更好的培养篮球后备人才,2011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其中对“基地”的评定提出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基地的数量较多,地域较广,在基地建设管理方面会遇到各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基地的建设相对是参差不齐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基地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南北两区(南区16所、北区21所)共37所人才基地中,选取了12所人才基地作为被调查的对象。主要对基地相关负责人、教练员、运动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通过对高水平训练基地建设现状的调查,主要从人力资源、训练设施设备、常规管理、运动训练与参赛情况、人才的选拔与输送5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为篮球基地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教练员队伍的年龄年轻而且学历较高,对训练有激情、创新的精神。但是在训练教学经验和实践的能力方面相对欠缺,科研能力也待提高。整体上看梯队建设比较合理,有益于继续训练情况的开展。2、基地在训练设施基本能够满足运动员训练的要求,场地场馆、器材及辅助设施的建设比较完善,但是在科研、医务设施建设上有所欠缺,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运动员没有体检的保障。3、主管部门设立和管理、教练员的管理以及经费的管理相对比较合理,但是由于训练因素的制约,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精力不足,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掌握的能力不够,运动员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4、基地运动员训练的时间达不到《青少年篮球训练大纲》的要求,参赛次数相对较少且形式单一。5、运动员的输送情况存在一些问题,在输送途径上对人文素养的要求较低,而且大环境对基地发展的影响及家长不支持等影响,专业队输送的人才逐渐减少,未来发展形势严峻。针对中国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对年轻篮球教练员的培养,以提高训练教学质量。其次,增加经费的来源,完善基地的医务设施,保障运动员的健康状况。第三,构建程序化的管理模式,优化运动员学习的内容,缓解学训矛盾。第四,适当增加训练次数、比赛次数,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最后是,完善训练教育体制,争取得到家长支持,提高人才输送率。
【关键词】:篮球后备人才 基地建设 现状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1 文献综述12-18
- 1.1 后备人才基地的相关概念12
- 1.2 国内现状12-15
- 1.2.1 篮球后备人才运动训练的研究12-13
- 1.2.2 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13-14
- 1.2.3 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研究14-15
- 1.2.4 篮球训练基地的研究15
- 1.3 国外现状15-18
- 1.3.1 美国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15-16
- 1.3.2 德国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16
- 1.3.3 日本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16
- 1.3.4 韩国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16-18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8-22
- 2.1 研究对象18
- 2.2 研究方法18-22
- 2.2.1 文献资料法18
- 2.2.2 调查法18-21
- 2.2.3 数理统计法21-22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2-44
- 3.1 基地人力资源建设的研究22-28
- 3.1.1 教练员队伍22-25
- 3.1.2 运动员队伍25-28
- 3.1.3 相关负责人队伍28
- 3.2 基地训练设施设备的研究28-31
- 3.2.1 基地训练场地29-30
- 3.2.2 基地训练科研情况30
- 3.2.3 基地训练医务情况30-31
- 3.3 运动训练常规管理31-34
- 3.3.1 基地管理体制31
- 3.3.2 基地经费管理31-32
- 3.3.3 基地内、外管理制度32
- 3.3.4 教练员管理32-33
- 3.3.5 运动员奖励措施33-34
- 3.4 运动训练和参赛情况34-37
- 3.4.1 训练计划撰写和检查34
- 3.4.2 训练时间、次数34-35
- 3.4.3 参赛次数35-36
- 3.4.4 影响训练因素36-37
- 3.5 基地人才选拔与输送的研究37-41
- 3.5.1 人才的选拔37-39
- 3.5.2 人才的输送39-41
- 3.6 基地建设的对策研究41-44
- 3.6.1 提高领导对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41
- 3.6.2 完善训练教育体制,提高人才输送率41
- 3.6.3 加强教练员业务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训练教学质量41-42
- 3.6.4 改进文化课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42
- 3.6.5 完善基地的医务设施,保障运动员的健康状况42
- 3.6.6 构建程序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基地的办学品质42
- 3.6.7 适当增加训练次数、比赛次数,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42-44
- 结论与建议44-46
- 参考文献46-50
- 附录50-74
- 致谢74-7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恒同;;中国篮球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2 孙红元;;中国篮球“年龄门事件”的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年23期
3 闫育东;赵晶;杨晓光;;“中国篮球博物馆”建馆规划研究[J];运动;2013年05期
4 ;中国篮球走向世界[J];福建体育科技;1983年04期
5 焦泽胜;改革中的中国篮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6 汤道志;张玉香;;林书豪现象对中国篮球的启示[J];学术探索;2013年11期
7 孙桦;;牟作云中国篮球开路人[J];篮球;2006年10期
8 ;中国篮球:大视野,大发展,大未来[J];当代体育;2007年42期
9 陶邢莹;;中国篮球泰斗的奥运心曲[J];开心老年;2007年06期
10 叶阳;;中国足球和中国篮球[J];读者(原创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秀平;;中国篮球指导思想“快速、准确、灵活”的哲学分析及其当代价值[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闫育东;;天津筹建“中国篮球博物馆”的文化传承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3 霍笑敏;于振峰;;中国篮球职业联赛人力制衡机制改革趋势的理论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4 王继文;;中国篮球职业联赛商业运营模式分析[A];2013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陈钧;;中、美篮球职业化的比较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秋峰 葛会忠;中国篮球必须“有骨有肉”[N];中国体育报;2007年
2 记者 单磊 张旭东;绝境重生,中国篮球完成救赎之旅[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篮球先锋报》副主编 孟晓琦;欧洲篮球的乱世,中国篮球的乱局[N];东方早报;2013年
4 飞菲;中国篮球产业商业化博弈[N];国际商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张平平 新华社记者 徐济成;中国篮球把根留住[N];中国体育报;2002年
6 葛会忠;中国篮球要把最好的都拿来[N];中国体育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葛会忠;中国篮球与合作伙伴实现双赢[N];中国体育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张品;中国篮球“融”入世界[N];中国体育报;2008年
9 ;我是中国篮球事业的一棒接力手[N];中国体育报;2009年
10 肖逊;篮球 女篮世青赛中国列第三[N];中国体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钧;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静;中国篮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陆永明;对构建中国篮球博物馆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3 龚耀琨;中国篮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对策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晓光;天津市筹建“中国篮球博物馆”的可行性分析与筹建规划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3年
5 陈涛;建国后中国篮球科研阶段特征对中国竞技篮球发展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林雅熙;NBA中国营销策略及其对中国篮球发展的启示[D];成都体育学院;2013年
7 柯颂;CBA联赛引进外籍球员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D];湖北大学;2011年
8 杨喜君;中国篮球经纪人实务操作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9 张玉国;对CBA联赛引进外籍球员的多维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10 孟薇薇;NBA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23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23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