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第27届亚锦赛中国队比赛中进攻技战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4 22:07

  本文关键词:第27届亚锦赛中国队比赛中进攻技战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27届亚锦赛 进攻技战术 中国队 韩国队 伊朗队 中华台北队


【摘要】:在第27届亚锦赛男篮比赛中,中国队的最终名次是第五名,在本届亚锦赛以前,中国队最差的成绩也是第三名。第五名的成绩是在中国队参加亚锦赛38年以来,第一次在1/4决赛中败给任何国家,也是第一次以大比分(18分)输给中华台北。2014年西班牙男篮世界杯直接晋级的机会也因本次在四强门外失去了最佳机会。同时中国队在亚洲男子篮球比赛前三名的历史的好成绩因本次比赛糟糕成绩的下降为第五名。从未输过的对手和历史最差战绩,促使本研究立足于中国队与韩国队、伊朗队和中华台北队失利比赛中进攻技战术运用的问题,以及与对手之间存在的差距,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以中国、韩国、伊朗、中华台北4队基本情况;中国队与3队比赛技术统计;进攻次数和进攻时间;投篮方式和投篮命中率;篮板球技术;主要得分队员进攻技术和快攻和阵地进攻这七个方面的统计对比分析,以此找到失利的技战术原因。同时,借鉴和吸收对手在比赛中针对中国队的情况,所运用的进攻技战术的策略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个人技术的指标对比分析还是整体战术的对比分析,中国队在此次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状态明显不足,在进攻的战术中,个人在投篮命中率以及罚篮的成功率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明显要低于对手的发挥,仅仅依靠进攻的篮板数量优势也不能弥足,得分效果不高的问题,尤其是中国队在失去内线优势后,外线的得分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使得比赛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中,一场比赛,防守再好,但是进攻手段单一和进攻的效果较低,必然会失去比赛的控制,从而导致比赛的失利。在进攻的技术对比中,从出手的次数和得分的手段来看和其他三支队伍存在一定的差距,最终导致得分的劣势就在与队员在面对不同的比赛对手心态失衡,导致了投篮的命中率比其他的三个国家的队员的投篮命中率偏低,因此在得分上失去了抗衡的能力;再从进攻端和防守端的发挥情况来看,本次比赛中中国队失去了原来的强大内线的优势,被对手不断地分化进攻的威力,导致中国队在快攻,阵地进攻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另外从战术的运用上,由于队员以及教练员对于对手的估计明显轻敌,使得比赛的过程中,过于自信,出现了被超分的情况,依然沿用原来的战术打法,显然不适合变化的比赛过程,到了比赛的末节,球员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在进攻端还是防守端都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因此导致了比赛的失利。
【关键词】:27届亚锦赛 进攻技战术 中国队 韩国队 伊朗队 中华台北队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5
  • 1.1 选题依据10-11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11-14
  • 1.2.1 关于篮球技术、战术发展的研究11
  • 1.2.2 关于篮球技术、战术体系的研究11
  • 1.2.3 关于快攻和阵地进攻战术的研究11-12
  • 1.2.4 关于进攻指标的研究12-13
  • 1.2.5 国外男篮进攻技战术的研究综述13-14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4-15
  • 1.3.1 研究目的14
  • 1.3.2 研究意义14-15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15-16
  • 2.1 研究对象15
  • 2.2 研究方法15-16
  • 2.2.1 文献资料法15
  • 2.2.2 专家访谈法15
  • 2.2.3 录像观察法15
  • 2.2.4 统计分析法15-16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6-44
  • 3.1 中国、韩国、伊朗、中华台北4队基本情况分析16-20
  • 3.1.1 中国队队员的基本情况分析16
  • 3.1.2 韩国队基本情况16-17
  • 3.1.3 伊朗队基本情况17-18
  • 3.1.4 中华台北队基本情况18
  • 3.1.5 中国、韩国、伊朗、中华台北4队基本情况对比分析18-20
  • 3.2 中国队与韩国、伊朗、中华台北3队比赛技术统计分析20-24
  • 3.2.1 中国队与韩国队技术统计分析20-21
  • 3.2.2 中国队与伊朗队技术统计分析21-22
  • 3.2.3 中国队与中华台北队技术统计分析22-23
  • 3.2.4 中国队与韩国、伊朗、中华台北4队主要技术统计综合对比分析23-24
  • 3.3 中国队与韩国队、伊朗队、中华台北队进攻次数、进攻时间的对比分析24-25
  • 3.3.1 中国队与韩国队进攻次数、进攻时间的对比分析24
  • 3.3.2 中国队与伊朗队进攻次数、进攻时间的对比分析24-25
  • 3.3.3 中国队与中华台北队进攻次数、进攻时间的对比分析25
  • 3.4 中国队与韩国队、伊朗队、中华台北队投篮方式和投篮命中率的对比分析25-30
  • 3.4.1 中国队与韩国队、伊朗队、中华台北队投篮区域的对比分析26-28
  • 3.4.2 中国队与韩国队投篮方式和投篮命中率的对比分析28-30
  • 3.5 中国队与韩国队、伊朗队、中华台北队篮板球技术的对比分析30-34
  • 3.5.1 中国队与韩国队篮板球技术的对比分析30-31
  • 3.5.2 中国队与伊朗队篮板球技术的对比分析31-32
  • 3.5.3 中国队与中华台北队篮板球技术的对比分析32-33
  • 3.5.4 中国队与韩国队、伊朗队、中华台北队篮板球技术的综合对比分析33-34
  • 3.6 中国队与韩国队、伊朗队、中华台北队主要得分队员进攻技术的对比分析34-41
  • 3.6.1 中国队与韩国队主要得分队员进攻技术的对比分析34-36
  • 3.6.2 中国对与伊朗队主要得分队员进攻技术的对比分析36-38
  • 3.6.3 中国队与中华台北队主要得分队员进攻技术的对比分析38-41
  • 3.6.4 中国队与对手主要得分队员进攻技术的综合对比分析41
  • 3.7 中国队与韩国队、伊朗队、中华台北队快攻和阵地进攻的对比分析41-44
  • 3.7.1 中国队与韩国队快攻和阵地进攻的对比分析41-42
  • 3.7.2 中国队与伊朗队快攻和阵地进攻的对比分析42
  • 3.7.3 中国队与中华台北队快攻和阵地进攻的对比分析42
  • 3.7.4 中国队与韩国队、伊朗队、中华台北队快攻和阵地进攻的综合对比分析42-44
  • 4 结论与建议44-46
  • 4.1 结论44
  • 4.2 建议44-46
  • 参考文献46-48
  • 附件 148-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伦立,王世安;篮球比赛进攻速度与进攻成功率的辩证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2 郭永波,张勇,韩涛,马良,王晓丽;雅典奥运会男篮的技、战术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张斌;;亚、欧洲男子篮球技术战术特点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4 王守恒;郑钢;左伟;李志刚;赵文革;王巧云;蒙可斌;宋旭辉;季钢;;论我国男篮现状及发展态势——奥运会、亚锦赛、全运会男篮比赛之反思[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马金凤;师永斌;;中美篮球著作中接球技术分析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6 郑尚武,袁明莲;篮球“快攻”战术理论问题探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孙树勋,孙丽萍,曹阳;从第22届男篮亚锦赛看亚洲男子篮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辽宁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8 湛海涛;第28届奥运会男篮比赛中国队与对手进攻能力的比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9 刘勇;李文辉;;从23届亚锦赛看亚洲篮坛格局的变化[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10 曲艳玲;;第22、23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男篮主要攻守技术比较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勇;现代篮球战术体系的系统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大巍;第25届亚锦赛中外男篮后卫队员攻击能力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昱欣;2007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斯洛文尼亚队进攻技术特点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3 朱大鹏;中国男篮与世界前三强3分球进攻状况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华;近三次世界大赛中外男篮优秀后卫进攻技术特点对比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李改新;第29届奥运会欧美男篮技战术动用特点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6 姚文杰;现代男子篮球“双后卫”阵容配备进攻特征的分析与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7 张涛;第29届奥运会中外男篮后卫攻防技术的统计与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松;第26届篮球亚锦赛中外男篮组织后卫队员攻防能力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刘平;中外男篮后卫不同时间段进攻特点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陈浩;对中国男篮两届奥运会技战术结构特征的统计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33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33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1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