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评价与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15:23
本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评价与认知研究
【摘要】: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实践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已久存在着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数年不变,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方式呆板,实践环节薄弱,理论与实践隔离,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内化等诸多问题。如何培养具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任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其培养的学生不但需要良好的品德能力,先进的体育教学能力及社会体育、赛事组织监管裁判等等各方面的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检验、巩固和深化。基于此,选取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为题,正是要在系统剖析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建构起一套新的人才培养方式,由此为各个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供必要的指导价值。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现状研究进行了研究,找出其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参考性建议,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各层次学校完成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多种综合素质而成的能力,是高校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建设,对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促进专业学科建设,培养各层次体育师资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基于对“实践”、“能力”“专业”的基本认识,将专业实践能力的释义为: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转化的展示和应用。经过对专业实践能力本质的认识,总结出专业实践能力的特点分别是:经验性、情境性、发展性和个体性四个基本特征。3.对专业实践能力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细致剖析,提出了对专业实践能力结构的初步认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由一般实践能力、品德教育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三大要素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是基础要素,品德教育能力是导向要素,职业实践能力是核心要素,这三个要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组成了专业实践能力。4.为了更好地反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状况,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流程构建,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一、二、三级指标进行了严格、认真的筛选,最终确定了3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36项三级指标,由此,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5.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认识是正确的,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实践能力是立足未来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能力这一重要性。但受自评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所限,总体不太满意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水平,同时,满意度相对不足也反映出专业实践能力在发展上还具有较大的空间。总体来说,学生的自我评价较为客观、真实,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6.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特征为:1.一般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强,一般实践能力不足,获得的方式也仅凭自我探索,反映了培养的不足。2.品德教育能力: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与品德能力掌握比较好,管理育人受主观意识上的忽视,客观学习、实践机会少等因素,能力较低。3.职业实践能力: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学生理论知识、术科技能掌握情况总体比较好,但是运用能力较为薄弱。实践应用能力有待强化。7.通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总结出造成能力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于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视度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学科课程设置欠合理;教材内容陈旧;教育实习、实践机会少;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建议如下:1.专业实践能力不但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必备的核心竞争能力,更是未来职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高校、院系应转变观念、加深认识,进一步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质量建设,思想上重视起来,树立强化能力的教育理念,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常态化,这对促进专业建设,提升学生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2.目标是实践活动的起点,也是落脚地,建立起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以“目标体系”为中心。一切体育实践活动都紧紧围绕其中,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升,融汇贯通,合为一体,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体育人才。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具体的要求,遵循科学系统的原理、学生能力的培养原则,从规划的设计到实施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形成有效的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培养的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努力形成培养—实践—再培养—再实践的培养模式,以达到最优的培养效果。4.课堂教学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应当引起高校重视,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重视为学生积极、有意识地提供真实的实践情景,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教育,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从本质上改变原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5.从课程设置上入手,要敢于打破常规,将封闭式的课程设置逐步改变为开放式的课程。遵循课程设置的原则,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当地调整课程的种类、内容,以及增加学生的自我需求课程,突出对实践性课程的合理分配,确保课程设置上与社会的需求基本可以达到一致。6.为了更好地体现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的激励、导向、监控作用,必须严格的建立起专业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并逐渐的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适时、合理、全面的考核评价,真正做到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这一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体育教育 专业 实践 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807.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18
- 1.1 选题依据12-13
- 1.2 文献综述13-18
- 1.2.1 理论研究13-14
- 1.2.2 应用研究14-18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8-22
- 2.1 研究对象18
- 2.2 研究方法18-22
- 2.2.1 文献资料法18
- 2.2.2 问卷调查法18-20
- 2.2.3 专家访谈法20
- 2.2.4 数理统计法20
- 2.2.5 逻辑分析法20-22
- 3 结果与分析22-48
- 3.1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界定和认知22-26
- 3.1.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界定22-23
- 3.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认识23-24
- 3.1.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征24-26
- 3.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26-32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6
- 3.2.2 各级指标体系的筛选26-31
- 3.2.3 各级指标体系的确定31-32
- 3.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认识32-33
- 3.3.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实践能力重要性认知状况32-33
- 3.3.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实践能力满意度认知状况33
- 3.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现状调查分析33-40
- 3.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状况分析33-34
- 3.4.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品德教育能力的状况分析34-35
- 3.4.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状况分析35-40
- 3.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表现不足的原因40-44
- 3.5.1 学校对于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视度不足40-41
- 3.5.2 教学模式单一,培养缺乏整体性41-42
- 3.5.3 学科课程设置欠合理42
- 3.5.4 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42-43
- 3.5.5 教育实习、实践机会少43-44
- 3.5.6 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44
- 3.6 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44-48
- 3.6.1 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44-45
- 3.6.2 优化课程设置45
- 3.6.3 改进课堂模式45-46
- 3.6.4 建立、健全的教育实习制度46
- 3.6.5 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46-47
- 3.6.6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47-48
- 4 结论与建议48-52
- 4.1 结论48-49
- 4.2 建议49-52
- 注释52-54
- 参考文献54-56
- 附录56-64
- 致谢64-66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香;杨慈洲;张明;;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年10期
2 刘琪;;基于体育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及实施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24期
3 汪蓉蓉;钟晓明;;武汉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年03期
4 沈纲;董伦红;;“实践育人”理念下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5 田彤;;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视域下“3+1”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6 李建设;;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管理体制转型的“浙江实践”探索[J];体育科学;2012年06期
7 郝勤;;论体育与体育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郝晓蕊;;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9 吴德刚;郭戈;邓传淮;吕杰;李雪明;邓友超;刘爱东;冯婕;李进忠;范锋;张靖华;饶劲松;曾庆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10 付哲敏;;辽宁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1094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094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