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北京市男子竞技排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9 00:11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男子竞技排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男子排球 后备人才 培养 模式 北京市


【摘要】: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看望我国青奥会代表团时指出,“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作为“三大球”运动之一的排球运动在我国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而且在“三大球”中具有最高的竞技水平,但是目前与足球、篮球两个项目相比,其整体发展水平、社会影响力、职业化程度,特别是后备人才培养都亟待提高。因此本文以北京市男子竞技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北京市男子竞技排球运动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1.由于训练强度较大以及比赛成绩的压力,加之运动员和运动队忽视文化水平的提高,对文化水平与运动生涯和职业生涯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训练比赛和文化课学习难以兼顾。2.由于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及运动员自身文化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制约,使得后备人才在离队或退役之后的出路与再就业方面面临困难,这直接影响到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3.近些年出现的“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受排球项目自身特点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在北京市短期内难以全面推广。基于上述问题及成因,本文分析了排球竞技水平较高的美国、巴西两个国家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我国上海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中得到启示,并结合北京市的特点,尝试探索复合型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融合“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的优势,将这两种模式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弥补这两种培养模式自身的不足和局限。具体实施措施是:政府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培养单位的支持力度;把后备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妥善安置退役运动员、协调学习和训练比赛的关系以及提升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加强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协调配合,注重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学生和家长对于排球项目兴趣和认同感。在后备人才培养目的、培养标准、培养内容和相关制度等方面做有针对性的调整。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于;江、浙、沪部分奥运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9期

2 周洪珍;陆明辉;;影响广东省跳水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J];体育学刊;2005年06期

3 周洪珍;刘庆山;;2008年奥运会跳水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12期

4 梁波;;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架构[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9期

5 王海;刘云发;郭伟;;吉林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J];冰雪运动;2009年04期

6 李宏图;;对四川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7 王萍丽;薛文标;许榕;;中美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比较[J];体育学刊;2010年12期

8 李卫东;;我国“三大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政府职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9 本刊编辑部;提高《基地》认定水平 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全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简介[J];少年体育训练;2005年03期

10 谢金新;;阿勒泰地区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慨;杨华;;对田径后备人才发展与对策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李宏强;杨勤燕;霍智能;;兰州六中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的实践和思考[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松岩;郑超勇;;我国女足青少年梯队培养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4 张莹;谢慧松;管连军;;近十年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四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袁吉;刘家生;于清;闫枫;袁雷;华景梅;;我国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代坤;钟秉枢;丁红娜;;职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教体社结合”模式探索[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陶于;;江、浙、沪部分奥运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袁伟男;;北京奥运会后我国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有凯;曹秀端;;“学校参与培养”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机制的探究[A];第十六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6年

10 刘爱杰;;论竞技体育结构失衡与后备人才培养[A];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薛惠娟;民革省委探索高校后备人才培养长效机制[N];河北日报;2014年

2 记者 钱钢;我市启动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N];镇江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杨世智;我省首届金融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启动[N];甘肃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白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困境待破局[N];太原日报;2007年

5 邹丽;抓时机施好肥育新苗[N];中国体育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陈思彤;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任重道远[N];中国体育报;2007年

7 凯旋;天津助力我国西部足球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3年

8 通讯员 赣组文;专家纵论农村后备人才培养[N];连云港日报;2010年

9 ;推进农村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N];新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叶珠峰;郭建军:望后备人才培养树立榜样[N];中国体育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卫华;我国女足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2 王宁;我国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靳明;我国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刘红波;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后奥运期”培养系统理性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远;我国篮球学校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王彦收;福建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富学新;转型时期辽宁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健;河南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D];河南大学;2007年

5 房英杰;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郭宁;白城市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琼;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4年

8 史庆磊;部分体育环境因素对连云港市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9 何金;江苏省帆船帆板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海;黑、吉两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59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159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d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