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赛季中国男排联赛四强队伍进攻技术分析
本文关键词:2013-2014赛季中国男排联赛四强队伍进攻技术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2013—2014赛季中国男排联赛决赛 四强各队 进攻技术 分析
【摘要】:经过4个月的激烈角逐比拼,一声哨响2013-2014赛季中国男排联赛终于落下了帷幕,进入决赛的4支队伍代表着国内排球运动的最高水平。赛场上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精彩画面让每一位观众都激动万分、留下深刻印象。最终比赛以北京队获胜宣告结束。中国男排联赛是全亚洲较高水平的职业联赛,联赛运动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队人才的选拔以及中国男排在世界强队中的竞技能力体现。但是,随着这些年世界排坛的高速发展,中国男排的优势已经不在,与世界强队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为此,本文以2013—2014赛季中国男排联赛四强队伍的五场决赛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别从各队队员身体形态、扣球高度及拦网高度、发球、扣球、拦网等进攻技术上对比赛进行分析,了解四强男排各队的进攻方式体系和现状,通过研究找出各队在进攻技术上的不同差异是否与比赛的胜负存在必然联系,找出相关差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合理的针对性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身体形态发面,各队年龄存在差距,这也和排球比赛中新老更替有关。四强各队身高差距不明显,说明在国内球员的选材上已经在慢慢缩小与世界强队的差距。在体重和克托莱指数中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在运动员选材中只看到了其中一方面的优势,全面性考虑不足,说明排球运动员身体充实度和肌肉力量,建议制定我国排球运动员选材模式和评价标准。2.在扣球高度与拦网高度方面,各队虽然在扣球高度上与世界强队逐渐缩小差距,但是在拦网高度中还是和强队差距明显,没有意识到在比赛中的攻防双重性。在比赛中队员的拦网技术欠佳,判断能力不够,暴露了队伍在攻防上的不平衡,这主要和队伍日常的拦网训练中对弹跳和移动的针对性不强有关。3.发球技术运用方面,各队大力跳发球的运用都比跳发飘球要多。证明在发球领域大力跳发球已经成为各队的主要发球手段和进攻方式。只有上海队和八一队在逐渐尝试跳发飘球新技术运用。各队在大力跳发球运用效果上一般,主要和它较强的攻击性与较低的稳定性有关。跳发飘球的运用上主要还是以反攻为基础,发球的直接得分率较低。发球的选择也和各队对自身攻防转换的信心有一定影响。4.扣球技术运用方面,一支球队的取胜关键就在于要具备强大的扣球能力。在比赛中四强各队伍强攻能力突出,强攻已经成为了主要进攻手段,扣球数量多和较低的失误率保证着相对高的得分手段。但是快攻和后排攻的数量减少对立体式进攻有很大影响,拉开了我国与欧洲强队的距离。进攻的单一性也在比赛中暴露了出来。四强男排在快攻技术使用上存在的劣势是,进攻的得分率低,但是相对稳定的发挥确实弥补到了失误率的增长。证明了在快攻这个方向有着非常大的进步和提升空间。较高的得分率和相对稳定的失误率,说明各队在后排进攻的能力上依然属于国内男子排球联赛的前列,但在进攻数量上应该提高。5.拦网技术运用方面,三种拦网方式中双人拦网也成为了各队的首选而单人拦网和三人拦网也处于一个平均值。单人拦网中各队的失误率证明了对单人拦网的形成还存在弊端。双人拦网在当今快速为主的排球运动中利用率最高,相对平衡的拦死率和失误率说明在日程训练中各队对它的专项训练足够。在三人拦网上四强各队总数差距不大,但在拦死率和失误率上证明三人拦网的稳定性较差。由于现今比赛快速的特点三人拦网的形成并不是非常容易,各队还需要制定不同的战术,所以三人拦网仅仅只能从一个方面证明球队的拦网实力。这也与球队自身的选材和战术进攻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针对以上结论,对四强队伍在进攻技术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四强队伍在保证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外援的加入,获取更先进的国外强队训练以及比赛方法和手段,与国内球队交流密切,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老带轻体系。2.在拦网高度上注意与世界接轨,重视日常对拦网弹跳和移动方面的专项训练。3.让发球的多样性和进攻性以及稳定性相结合,针对不同队伍和比赛进行合理变化,加强针对训练。4.提高“立体进攻”实力,不再以强攻为主,丰富不同的进攻体系,争取在其他位置和不同的进攻手段上开辟新的出路。5.在排球快速多变的形式下多进行单人拦网训练,培养队员对拦网的意识分析,为更好的形成有效拦网提供保证。提高进攻实力,让本队在更具时效性的三人拦网上寻求突破。6.调整技战术体系的改革,寻求发展与自身相结合的新路子。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才;中国男排技战术发展取向之管见[J];山东体育科技;2000年03期
2 邸安和;中国男排进攻打法的战略思考与实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张悦东;中国男排一攻实力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4 林伟;浅析中国男排队伍调整的必要性及最佳阵容配备[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5 展更豪;;近几年中国男排落后的技战术原因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11期
6 蔡志源;季平;;中国男排当前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刘峰;彭杰;;从第13届亚洲男排锦标赛看中国男排现状[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03期
8 陈瑞书;李欣;游雯静;;中国男排技战术现状存在问题的统计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9 张然;;对中国男排技战术发展方向的考量[J];体育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10 朱忠锋;赵瑾;;从世界杯看中国男排的现状与发展[J];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董宏伟;;我国与世界优秀男排运动员基本条件的对比研究——兼析2003年世界杯中国男排失利的原因[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2 展更豪;;中国男排落后之因探析——中国男排在第十届世界杯男子排球赛上的技术统计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展更豪;;06年中国男排与世界优秀男排的竞技能力比较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许浒;郑华伟;任学松;李娟;李德雷;尚广杰;;我国男排备战奥运阵容配备及战术发展与创新的思路探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尹洪满;;中国男排与世界高水平男排制胜能力差异的定量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6 张欣;;每球得分制条件下中国男排一攻与防反特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陈华伟;;高水平男排快球进攻起跳点、击球点与进攻效果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潘迎旭;;中、外优秀男排副攻队员主动得分能力对比[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明恢;邸安和 中国男排的确很困难[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2 特派记者 苏畅;中国男排只打了两局好球[N];中国体育报;2005年
3 记者 陈思彤;中国男排首次“亮剑”得胜[N];中国体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陈思彤;中国男排希望与坎坷并存[N];中国体育报;2007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玛t ;中国男排三场比赛犯同样的错[N];中国体育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苏畅;年轻让中国男排付出代价[N];中国体育报;2007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玛t ;中国男排需要认真反思[N];中国体育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陈思彤;中国男排还在亚洲第一集团吗?[N];中国体育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陈思彤;中国男排奥运会能否再创辉煌[N];中国体育报;2007年
10 李长云;新一届中国男排大名单公布[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伟忠;2011-2012中国男排比赛“先赢后输”的得失分特征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刘永森;2013-2014赛季中国男排联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马俊;第16-17届的男排亚锦赛四强球队制胜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宋策;2013-2014赛季中国男排联赛四强队伍进攻技术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薛维亮;北京奥运会中国男排比赛得失分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6 张志伟;北京奥运会中国男排与世界高水平男排技战术运用差异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7 李元刚;中国男排拦网运用的时空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立刚;对中国男排进攻与防守运用效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栻菲;第16届亚运会中国男排与四强球队进攻效果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邵长专;2003年世界杯排球赛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技战术比较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91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29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