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散打运动员上肢爆发力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5 10:09

  本文关键词: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散打运动员上肢爆发力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后激活增强效应 散打运动员 上肢爆发力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测量上肢肌肉在进行不同强度的卧推练习后且在不同的间歇时间段的力学指标,来研究不同强度负荷刺激在何时能对散打运动员的上肢冲拳能力起到较好的影响,即出现后激活增强效应。从而可对上肢爆发力训练前以及赛前热身进行的负重卧推练习提供合适的强度和时间建议。研究方法:24名男性散打专项国家二级水平运动员(年龄:19.5±0.8岁,身高:1.75±0.03米),然后随机分为了三组:实验组A(90%lRM抗阻练习)、实验组B(60%1RM抗阻练习)以及对照组C(无抗阻练习),每组8人。在做完热身活动后在BTE仪器上进行上肢冲拳测试测量实验前上肢峰值功率,然后A组和B组分别进行90%1RM或60%1RM负重卧推练习,C组不做抗阻练习。在练习后4分钟、8分钟、12分钟和16分钟这几个时间段上再测上肢峰值功率。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产生后激活增强效应的有效时间段,然后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找出能使后激活增强效应达到最佳水平的练习强度,P≤.05时数据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90%1RM负荷强度刺激后,在4分钟左右对右侧上肢以及在8分钟左右对左侧上肢的力量有增强效应。60%1RM负荷强度刺激对右侧上肢没有明显的帮助,在12分钟左右使左侧上肢力量增强。而在90%1RM、60%1RM以及无负荷三种刺激强度中,90%1RM的大负荷刺激对左侧上肢的肌力表现影响较大,而90%1RM和60%1RM负荷刺激对右侧上肢肌群力量增强的效果差不多。研究结论:对于优势侧上肢,大强度负荷刺激可使其在4分钟左右出现后激活增强效应,而中小强度负荷刺激能使其激活,但激活程度不确定。对于弱势侧上肢,大强度负荷刺激可使其在8分钟左右出现后激活增强效应,而中小强度负荷刺激在12分钟左右可使其激活。但大强度刺激能持续激活使增强效应加强,而中小强度刺激所产生的增强效果不确定。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85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周存,匡建欣;山东省优秀散打运动员心功能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张勇;彭彩君;;论散打运动员的武德修养[J];警官教育论坛;2005年01期

3 王良明;;影响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过早退役的基本因素及致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4 成湘;;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探析[J];体育科技;2007年02期

5 赛自华;;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良心理现象及其调控[J];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11期

6 常云;;青少年散打运动员与成年散打运动员反应时的比较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年12期

7 赵博;;散打运动员的心理应激与控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02期

8 王良明;庄汉生;;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寿命延长的理论依据与对策设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9 张守勇;;试论散打运动员赛前心理的控制方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年07期

10 杜威;;散打运动员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J];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玉鹏;张凡;季刚;赵明华;刘晓琳;杨俊卿;顾芳;肖志民;顾永军;苏鸿涛;王守恒;;应用血乳酸指标监控青少年散打运动员代谢供能能力[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田石榴;沈学军;刘宇;韩冬;;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一分钟冲拳速度和伸肌力矩与血乳酸之间的关系[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李凤成;周直模;;我国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鞭腿技术的运动学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4 钱雯;吴方雷;;对散打运动员悬吊训练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5 邹军;屠嘉衡;吕爽;董苗淼;张丽;苑建齐;;推拿加艾灸调理散打运动员赛前心理应激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一般情境视觉搜索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高炳宏;赵光圣;郭玉成;沈学军;陈养胜;苟波;;优秀散打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8 朱瑞琪;吴志辉;杨荣俊;;我国男子优秀散打运动员年龄特征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9 朱瑞琪;吴志辉;杨荣俊;;我国男子优秀散打运动员年龄特征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刘存忠;陈婷婷;;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鞭腿技术动作各关节速度和角度特征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剑锋 彭则鹏;规则有较多改变于中方不利[N];中国体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同;散打运动员慢性腰痛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年

2 毛爱华;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成长过程不同阶段的训练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3 周小青;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及选材标准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崇冰;优秀散打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安置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律坤;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外周神经肌肉系统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3 胡飞;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4 邱阳;对我国女子散打运动员皮纹特征及选材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诚;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散打运动员上肢爆发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6 魏雪猛;我国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调查与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李亚娇;山西省散打运动员赛前情绪特征调查及其调控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8 吴志辉;我国男子优秀散打运动员年龄特征的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9 匡建欣;山东省优秀散打运动员有关生理机能特点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国良;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291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291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7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