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大学城健身俱乐部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协同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 高等学校体育 大学生体育锻炼 健身俱乐部 协同发展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人们运动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体育健身需求与日俱增,普通高等学校作为拥有大量体育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知识资源的聚集地,为人们提供大量场地、运动器材、器械。大学生作为高等学校中的受教育群体,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和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人类体育运动的发展,对全民健身的深入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大时代、各种媒介对信息的广泛传播的背景下,健身俱乐部提供的专业的健身理念、运动知识和锻炼方法,对青年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本文通过了解呈贡大学城学校体育及大学生到周边健身俱乐部锻炼状况,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状况,对高校体育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及健身俱乐部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个案调查、逻辑分析、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呈贡大学城高校、在校大学生及大学生周边健身俱乐部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昆明市高等学校体育现状及呈贡大学城区健身俱乐部开办情况;设计问卷调查昆明市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和锻炼需要;通过个案分析大学生在大学城健身俱乐部健身锻炼状况等,结合协同发展理论分析昆明市高等学校体育与大学城健身俱乐部的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为实现合理利用高校及健身俱乐部提供的体育锻炼环境,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们的体育锻炼需要,为普通高校实现大学生体育社会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办法。研究认为高校体育的发展存在较多问题,从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为实现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角度看来,学校体育教学的弊病亟待解决,而健身房所提供的健身多元化服务对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大学城周边的健身俱乐部会员费用不高,在健身俱乐部健身锻炼,身体健康状态会有不一样的改善,体育健身锻炼的知识、方法和技能都得到提高。因此,本文提出,高校利用广泛的体育的资源与健身俱乐部互补互融协同发展,合理规划学校场馆与开发学校体育资源,尽所能提高大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不断提高全民体育素质。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the movement of people, people demand for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ports talent resources, technical resources, gather knowledge resources, provide peopl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venues, sports equipment, equipment.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educational group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members, and health status and their awareness of a great impac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man sport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national qu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et era, various media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tness clubs offer professional fitness concept, exercise knowledge and exercise methods, has a great attraction to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enggong University City school sports and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periphery of the fitness club Exercise, physical exercise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s, development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llege sports and fitness club problems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using literature dat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case investigation, logical analysis, system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Chenggo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around the fitness club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open field study in Kunming city high school spor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of Chenggong City Fitness Club; design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Kunming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status and training needs;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City club fitness exercise status, combined with the way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Kunm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city sports and fitness club;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college and health clubs offer The physical training environment,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ways for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has many problems, it seems from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school sports training for the angle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long sports" exercise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the gym fitness serv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have a greater impact, the University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fitness club membership fee is not high, in the club fitness exercise, physical health status will have different improvement in physical exercise knowledge. Methods and skills have been improved.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resources and a wide range of sports and fitness club of the fusion of complementary synergy development We should reasonably plan the school stadiums and develop school sports resources,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enhance the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s, meet the sports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all.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807.4;G812.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丽娜,胡泓;宁波市健身俱乐部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张剑峰,高绪秀;21世纪初天津等四城市健身俱乐部发展方向构想[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曹岩;体育与健身俱乐部的运作特色[J];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01期
4 宁波体育局、体育总会、宁波大学体育学院联合课题组;宁波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02期
5 王永红,程向阳;南京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卓志伟;对我国健身俱乐部管理状况及未来管理模式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崔耕;服务大众 科学健身——访郑州澳瑞特健身俱乐部总经理徐杨[J];中州今古;2004年05期
8 ;内蒙古世奥健身俱乐部——预约健康与自信[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4年10期
9 曲辉;陈家鸣;;对沈阳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状况的调查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年06期
10 施明雅;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青;;商业健身俱乐部市场需求的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曹国林;崔光国;张铁峰;刘晓鹏;;沈阳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会员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荆俊昌;曹亚东;王浩文;;商业健身俱乐部会籍顾问激励问题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门传胜;赵大宁;李丽;;辽宁省连锁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产品定位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俞爱玲;;我国健身俱乐部经营中关系营销策略的研究[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6 何霞;王子朴;;对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战略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7 刘佳;罗普磷;;西安市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预测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8 钟薇;韩亚辉;;论商业健身俱乐部社会责任的承担[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9 王璐;;体验营销在商业健身俱乐部运用的模式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10 吕青;;北京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的运营管理[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明恢 袁征 郑铁峰 李健;当心健身俱乐部消费有陷阱[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2 綦悠悠;黑龙江联通成立联通客户健身俱乐部[N];人民邮电;2007年
3 本报记者 常洪涛;鹰城健身俱乐部路在何方[N];平顶山日报;2008年
4 李子俊;健身俱乐部激战南京[N];市场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静;健身俱乐部倒闭不能仅找金融危机借口[N];中国体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刘云珠;市民健身俱乐部为何门庭冷落?[N];延边日报;2009年
7 记者 刘涛;管道局职工健身俱乐部启用[N];石油管道报;2009年
8 记者 张良;健身俱乐部自己需先“健身”[N];济南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静 通讯员 杨文生;健身俱乐部走进新农村[N];莱芜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方素菊;健身俱乐部上演“会员争夺战”[N];河北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小芬;对商业健身俱乐部体验营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2 刘平江;我国连锁商业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3 夏冰月;基于作业基础管理的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薄雪松;论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品牌建设[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5 郑玉霞;北京市商业健身俱乐部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福艳;昆明市大学城健身俱乐部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协同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徐春华;北京市商业健身俱乐部营销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3 司国栋;青岛市健身俱乐部资本结构及其运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李一村;苏州市大型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调查与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5 仝小棠;北京市健身俱乐部会员满意度的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6 付秀玲;北京市高档商业健身俱乐部会员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7 马盈盈;合肥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与营销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张新新;郑州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徐立娟;哈尔滨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曾小娥;邵阳市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495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495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