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体育场馆室内空气环境监控系统设计
本文关键词: 室内空气品质 热环境 无线传感网络 监测 体育场馆 出处:《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体育场馆是运动与健身的主要场所,其室内环境要满足观众席人员的舒适性和比赛项目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室内环境对赛场运动人群的机体造成的生理、心理的影响。为了获得室内环境评价所需室内环境参数,本研究以ZigBee协议为基础,设计了对体育场馆内二氧化碳、甲醛等室内空气品质参数和温湿度、风速等多种室内热环境参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系统中节点由协调器节点与传感器节点组成,负责数据采集和上传节点是传感器节点。协调器接收网络内所有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通过RS232串口上传至计算机。本系统网络数据传输较稳定,可靠传输距离在250米,自动重连距离达到100米,能适应较复杂的体育场馆环境。本研究成果为后续对体育场馆室内环境检测体系和评估标准的制定提供前端采集系统。
[Abstract]:Stadiums and gymnasiums are the main places for sports and fitness. The indoor environment sh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udience and the competition items, and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physiology caused by the indoor environment to the body of the sports crowd on the field. Psychological impact. In order to obtain indo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needed for indoor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based on ZigBee protocol, this study designed indoor air quality parameters an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for indoor air quality parameter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and formaldehyde in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ith wind speed and other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parameters. The system adopts star topology, and the nodes in the system are composed of coordinator node and sensor node. The data acquisition and upload node is the sensor node. The coordinator receives the data of all the sensor nodes in the network and uploads the data to the computer through the RS232 serial port. The reliable transmission distance is 250 meters, and the automatic reconnection distance is 100 meters, which can adapt to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of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front-end collection system for the subsequent establishment of indoor environment inspec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tadiums.
【作者单位】: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程重点实验室;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02B07)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领域课题(2014B095)
【分类号】:TP277;G8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振华;;浅析居室内空气品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改善途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彭荣贤;;室内空气品质及相关问题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迟桂芳;任雪丹;;绿色建筑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年05期
4 王倩,李岩;关于室内空气品质的探讨[J];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5 杨则华,白蔚君;室内空气品质对“病态建筑”的影响与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袁有杰;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J];滁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7 李磊;空调系统与室内空气品质[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张红梅;空调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J];太原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9 李蕊;;空气净化技术在改善室内空气品质(IAQ)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1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舒海文;马九贤;巨永平;;室内空气品质等级的模糊综合评价[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C];1998年
2 白玮;龙惟定;;室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中的排序问题[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朱赤晖;李念平;;室内空气品质的不确定性及其灰色系统分析方法[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4 徐文华;;关于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管理——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5 谯华;谢朝新;陈志莉;谢有奎;;室内空气品质及改善手段的探讨[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孙秀平;杨小凤;;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A];2005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姜坪;李少侠;陈波;胡孟娣;;杭州市住宅室内空气品质检测与评价[A];2005浙江省暖通空调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尹国华;;室内空气品质现状分析与研究[A];2006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格力杯”优秀论文集[C];2006年
9 ,
本文编号:1535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535263.html